英国花44亿,拆掉华为设备。德国花165亿,拆掉华为设备。德国正在为拆除华为网络设备而付出巨大代价,以前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钱,好不容易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结果被老美逼迫拆除,近期,据外媒报道,德国计划投入165亿欧元采购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通信设备以替换华为,相关资金由纳税人承担。 德国电信工程师私下表示:“其复杂程度堪比重建半个网络”。165亿欧元预算中,包含三笔无法规避的成本,均对运营商构成显著压力。 第一笔为设备差价。华为5G基站价格较爱立信低25%,较诺基亚低近30%,而德国近六成基站为华为产品,仅新设备采购就占80亿欧元。 更关键的是专利成本——华为持有全球20%以上的5G专利,占比超过诺基亚与爱立信之和,即便更换设备仍需支付专利费,德国电信测算五年内将额外支出12亿欧元。 第二笔为拆改服务成本。北德一个州的试点拆除已耗资4亿欧元,全国范围拆除需避开通信高峰,深夜作业时每中断1小时商业网络需赔偿超过百万欧元。德国电信施工日志显示,单个基站拆旧装新需8名工程师耗时3天,人工成本为新建基站的4倍。 第三笔为调试损耗成本。不同品牌设备兼容性较差,华为核心网替换为诺基亚设备后,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连续3个月出现信号中断问题。 沃达丰德国分公司透露,小范围替换后网速下降15%,客户投诉量大幅上升,仅赔偿与维护费用就达近千万欧元。经测算,继续使用华为设备五年可节省3亿欧元,这一成本差异清晰可见。 欧洲企业具备商业判断力,若非美国持续施压,无人愿意进行亏本置换。2024年特朗普政府连任后,将华为禁令从“建议”升级为“强制绑定”,通过三项手段迫使德国妥协。 最直接的手段是安全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局2024年发布所谓“风险报告”,在缺乏实证的情况下宣称“华为设备存在后门”,同时暗示不配合将限制德国企业进入美国5G市场。德国西门子、博世等企业在美通信业务年营收超百亿美元,此举精准击中德国企业的要害。 美国牵头推动“清洁网络计划”,要求成员国通信设备“排除非信任供应商”,并将设备替换率与北约军费挂钩。 2025年北约军费核查中,美国明确提出“使用华为设备的国家,军费达标率将下调”,对边境安全依赖北约的德国而言,这一要求近乎最后通牒。 此外存在隐蔽的利益交换,爱立信、诺基亚获得订单后,随即宣布将部分生产线迁至美国,为特朗普政府“制造业回流”政策提供支持。美国商务部随后放宽对德国汽车的关税,这种“设备换关税”的交易,使德国的科技选择转化为政治妥协。 德国当前的困境,令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晶体管陷阱”。1950年代美国以“技术援助”为名,要求西德放弃自主晶体管研发并改用美国产品,导致西德电子产业落后美国15年,直至1970年代才实现追赶。此次设备替换,本质是历史模式的重演。 英国的教训更为深刻,2023年完成44亿英镑拆除工作后,英国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其5G覆盖进度从欧洲第三降至第十,偏远地区信号覆盖率下降22%。英国电信CEO私下表示:“为迎合政治需求,我们牺牲了至少3年的5G领先优势”。 匈牙利拒绝跟风拆除华为设备,2025年其5G覆盖率达92%,较德国高出18%,通信成本较奥地利、捷克等邻国低20%。华为在匈牙利设立的研发中心,已为当地培养2000余名通信工程师,这种“技术共赢”模式令欧洲同行瞩目。 2025年欧洲多国态度已出现松动。沃达丰德国分公司与华为签订无线电设备采购合同,理由为“维持网络性价比”;法国Orange公司公开表示“不会完全拆除华为设备”,仅替换核心区域设备。这种务实选择,反映出欧洲企业不愿持续为政治诉求支付成本。 美国的施压已显现失效迹象,特朗普政府要求欧盟2026年前完全排除华为设备,遭到德国总理办公室回应:“通信网络属于民生基础设施,不应成为地缘政治工具”。 背后是德国工业界的反对声音——奔驰、宝马等企业明确警告,5G成本上升将推高智能制造成本,削弱产业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军事通信的现实需求,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私下表示,华为设备抗干扰能力较诺基亚强12%,在东欧边境复杂地形中表现更稳定。 部分东欧国家拒绝拆除华为设备,核心原因便是看中其军事通信适配性,这使得美国的“安全论”不攻自破。 165亿欧元与44亿英镑的成本支出,终将让欧洲认识到:科技主权并非口号。美国将盟友绑定至自身战略战车,本质是转嫁霸权成本。 德国纳税人的每一笔支出,都是为这一认知支付的学费。而华为在匈牙利、波兰等国的业务增长已证明:技术选择应回归技术本身,政治干预逆势而为终将付出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欧美撺掇换下中企设备,德国要拿出165亿元——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