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三衢观察:遍地开花的家门口小零食店能红多久

潮新闻记者汪媛

走在路上,转角总能撞见一家亮着灯的量贩零食店——货架上,两三块钱就能拿下品牌饼干、薯片,上百种散装零食摆得满满当当,随手挑几样就能凑成一袋子。如今,这样的场景早已不新鲜,从城市社区到乡镇集市,逛量贩零食店渐渐成了人们逛街标配。

Wind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量贩零食门店总数已突破3.2万家,同比增长超60%,预计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4.5万家。近年来,量贩零食店数量在衢州开启“狂飙”模式。它们怎么与传统商超竞争?又是怎样实现盈利的?

社区烟火气下的引流逻辑

上午9点,柯城区白云东大道小区楼下的一家量贩零食店“老婆大人”门店散称区已聚了几位顾客。市民陈阿姨捏着半袋刚称好的瓜子皱眉:“这瓜子25块钱一公斤,比菜市场贵3块呢!”说着她拿起货架上的可乐,语气又松了些,“不过饮料是真划算,超市卖3块,这里2.5块,我特意来囤两箱。”旁边的张女士正往塑料袋里夹辣条和话梅,闻言笑着接话:“我也觉得散称不便宜,但就爱这种模式——辣条称一两包,话梅称一两包,有时候买七八种才三四十块。网上动不动就是一两斤的大包装,吃不完容易坏;超市要么是密封大袋,要么称太少还会被嫌弃,这里随便选多少都方便。”

消费者的偏好背后,是社区零食店精准击中的需求痛点。市民吴先生就总结出了经验:“上次买了瓶4.5元的乌龙茶,顺带称了点散称饼干,20块钱才半斤,后来发现超市同款饼干18元一斤。现在我只在零食店买低价饮料,散称会先看单价,很多时候是小包装显便宜,但胜在能多尝几种,图个新鲜。”

“其实不管是老婆大人还是我们桔子花开,大多是‘引流款+利润款’的搭配逻辑。”桔子花开的老板金冬梅透露,“饮料、矿泉水这些是引流的,毛利只有5%左右,就是为了把顾客‘勾’进店;真正能盈利的,还是散称零食和本地特产,这部分毛利能到15%-20%,刚好能对冲引流款的低利润。”

社区零食店“三近”制胜大商超

相对于大型商超,那么这些小零食店有哪些优势呢?

不比动辄上万平米、依赖“厂家—经销商—门店”多层供应链的大型商超,社区量贩零食店的优势藏在“小而美”的细节里。一位长期关注经济领域的专家李昊指出:“家门口的小超市绝非传统零售末端,它的‘三近’优势是大商超难以替代的——近距离的即时性、近邻式的便民服务、近人情的温度连接,尤其是最后一分钟的临时需求,大商超很难精准满足。”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种“精简供应链+分众营销”的模式,正是量贩零食店的核心竞争力。衢州头部零食品牌多采用工厂直采或贴牌生产,“我们会直接选择和工厂合作,减去中间商的加价环节。”她进一步解释,品牌3000多个零食品类中,20%是白牌或贴牌产品,靠“大牌低价引流,白牌盈利”平衡收益——比如某品牌饼干商超卖5元,桔子花开卖3.8元。

记者走访发现,衢州的量贩零食店大多选址在居民小区出入口、社区商业街等“家门口”位置,这种“贴身布局”的利弊同样明显:对消费者而言,步行几分钟就能买零食、囤饮料,便捷性拉满;但对经营者来说,过近的距离容易引发“贴身竞争”,尤其是中小品牌门店,往往因供应链弱势、价格优势不足,在与头部品牌的较量中陷入被动。

社区零食店迭代加速

尽管社区零食店靠着“家门口”的优势快速扎根,但“开开关关”的迭代现象却逐渐凸显,背后藏着行业发展的深层问题。李昊分析:“零食店已进入‘洗牌期’,低价引流是短期手段,若缺乏供应链深度和差异化竞争力,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上个月常去的那家零食店突然贴了转让,这周就换成了另一个新品牌,货架还没摆满,就有邻居来购物了。”市民唐女士住在衢州某老城区,她发现近两年来家附近商业街上的零食店总是开了又关,关了又开,“现在都不敢随便充值,总觉得这些店‘不稳定’。”

唐女士的观察,正是衢州零食行业的缩影。尽管整体呈扩张态势,但内部竞争早已白热化,即便头部品牌,也面临区位竞争压力,在衢州某商场附近,一家“老婆大人”店员无奈表示:“我们位置不如旁边的赵一鸣零食,客流受影响明显,周末高峰时,对方的客流能比我们多三成。”

面对“洗牌期”,金冬梅已有清晰的未来规划。“以前靠胆子大,现在靠效率和精细化管理。”她直言,接下来要重点做三件事:一是开发更多自有商品,“比如桔子花开牌牛奶,找大牌工厂贴牌,把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做到极致”;二是升级供应链,“要做‘顶天立地’的供应链,深入工厂把控品质,同时下沉到村里开店,让渠道扎得更深”;三是完善公司治理,“现在500多家店,靠微信群和电话管理不够,要推动团队年轻化,建更科学的运营体系,这是目前的短板,也是突破点”。

正如李昊所说:“能守住‘最后一公里’烟火气的,一定是那些平衡‘效率’与‘消费者需求’的品牌——既要靠供应链降成本,也要靠本土化服务拉近距离,这样才能在‘洗牌期’里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