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护士阿什拉夫已搬家六次,拉法的住宅早已被摧毁,现在只能住帐篷。 如今,阿什拉夫每天循环于医院工作、照顾家人与寻找物资间。他家甚至有过一天每人只吃一块饼的情况。八岁的小女儿曾把自己的饼藏起来,想等到睡前再吃,这样就不会被饿醒。他家五口人,正常情况下每月需要支出1500谢克尔左右(约327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但战时,单单为全家凑两顿饭,至少要花350元人民币。 连水都会成为“奢侈品”,他曾为了购买1500升生活用水,花了大约130元人民币,而北京同样体积的自来水只要约7.5元。 可阿什拉夫觉得,向外求助有点像乞讨,直到他实在无法负担全家的食物,才下定决心在Instagram等平台发内容,却响应了了。今年4月底,在别人的推荐下,他下载使用了中国社交媒体。 这位加沙男护士在社交媒体上并没有发出绝望的呼救,他甚至“不记得自己对外界愤怒的时刻”,但最普通的“生活”分享,例如破败背景下的一杯咖啡,也能让人感受到无形的分量。 而中国网友的支持与鼓励,构成了数字时代最温暖的人文图景——语言不再是障碍,时差不再是阻隔,一个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用最朴素的善意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鸿沟。 每月,阿什拉夫还能收到大约200美元捐款,只是要经过多个国内外线上平台中转,最终才能通过埃及朋友到他手中。这一支付链条也成了人间温情的见证。 中国网友一件件看似微小的举动,在战争阴霾中汇聚成了一座无形的庇护所。当加沙的苦难通过社交媒体呈现在眼前,共情本能自然而然地跨越了国界。中国网友的行动,本质上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最朴素认知——在生存与尊严面前,所有人都值得被关心。 半年多过去,阿什拉夫与中国网友分享的点点滴滴串成了深度报道,那些当下与过往的一幕幕经历,提醒我们这轮战争的苦难已经延续了两年,更不要提过去更长岁月里的杀戮与封锁。 在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上,同情、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不用担心被扣上所谓“反犹”“种族主义”的帽子。网络空间的独立自主,数字企业的独立自主,不经意间,再一次体现了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