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40年冬天白雪皑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正在紧锣密鼓的筹谋着“百团大战”。锄奸队

1940年冬天白雪皑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正在紧锣密鼓的筹谋着“百团大战”。锄奸队突然来了一个厨子,还是个生面孔,端着一碗饭,小声告诉朱老总有人在饭菜里下毒。 抗日时期,暗杀和投毒是敌特分子的常用手段,抗战初期,一份死刑材料经过层层审核,从左权县公安局上报到八路军野战锄奸部,只等部长杨奇清批准便立即执行。死刑材料显示:罪犯名叫高二根,现为八路军总部炊事员,系日伪派遣特务,罪名是准备在朱德总司令饭菜中投毒。人证物证俱在,连普通战士都恨得咬牙切齿,谁知真相竟藏着惊天反转。 杨奇清,1911年出生,湖南平江人,八路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将领,这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锄奸部部长,专门负责清除潜伏在部队内部的敌特分子。别看他年轻,在革命队伍里已经算得上老资格了,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中央红军全部五次反围剿战役。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40年那个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正在为即将展开的百团大战紧张准备着。就在这关键时刻,总部炊事班出了件大事——炊事员高二根被人举报在朱德的饭菜里投毒。这还了得?朱德可是全军的灵魂人物,要是出了什么意外,对整个抗战局势都是致命打击。 举报人是民兵自卫队副队长莫三航,他声称亲眼看到高二根往朱德的饭菜里放了什么东西。为了证实这一说法,还专门用这些饭菜去喂鸡,结果鸡真的死了。这下证据确凿,高二根百口莫辩,在莫三航的”好心劝说”下,他承认了投毒的罪名。 按照当时的军法,投毒暗杀首长这是死罪,而且必须公开处决以儆效尤。就在高二根即将被枪毙的时候,杨奇清却没有批准,他向办案人员指出高二根的死刑材料缺乏事实和证据。 杨奇清觉得这案子处处透着蹊跷。他提出了一连串疑问:高二根准备在饭菜中下什么毒?打算怎么个下法?又是怎么被发现的?谁发现的?高二根是何时进入总部当炊事员的?为什么以前不动手却要现在才下毒?认定高二根是日伪派遣特务有何证据? 要知道,高二根能给朱德做饭,那是经过层层政治审查的。如果他真是特务,怎么可能通过如此严格的筛选?而且他在炊事班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动手?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如果高二根真是特务,他的上线是谁?毒药从哪来?这些基本问题案卷里都没有交代清楚。 杨奇清下令复查此案,并命令情报部门从敌人内部设法调查高二根和检举者莫三航的情况。他派出了潜伏在敌人内部的情报人员,专门调查莫三航的底细。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莫三航才是真正的特务! 原来,莫三航曾经被国民党抓走过,但很快就”神秘地回来了”,还声称自己是逃跑的。回来后,他主动加入民兵队,并刻意接近高二根。莫三航多次试图拉拢高二根参与暗杀计划,但憨厚老实的高二根坚决拒绝了。 眼看计划无法实施,莫三航想出了一个毒辣的计策:既然高二根不配合,那就让他当替罪羊。莫三航自己在饭菜里下了毒,然后贼喊捉贼,诬陷高二根。这样既完成了暗杀任务,又除掉了知情人,可谓一箭双雕。 掌握了确凿证据后,杨奇清重新审讯了两人。面对铁证如山的事实,莫三航再也无法狡辩,只能低头认罪。而高二根则是满脸茫然,对于自己根本没做过的事情,他当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起案件的侦破过程充分展现了杨奇清的过人之处。他不轻信表面证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的调查取证,成功揭露了敌人的阴谋。杨奇清,中国隐蔽战线的领导人、公安保卫事业奠基人,开国首任公安部副部长,他的这次成功破案,不仅挽救了无辜的高二根,更重要的是保护了朱德等首长的安全。 案件真相大白后,莫三航被处以极刑,高二根重获自由,继续在八路军总部忠诚服务。这起投毒案成为杨奇清职业生涯中的经典案例,也让他在部队里赢得了”神探”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杨奇清继续在公安保卫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1949年7月6日,经中央批准,在中央军委内设公安部,军委公安部成立时由罗瑞卿任部长、杨奇清任副部长。他一生都在为共和国的安全事业默默奉献,直到1978年病逝。 在那个特务横行的年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作风有多重要。各位读者,你们觉得在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杨奇清这样的”神探”精神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