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引发广泛关注。信中提到,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村民们正全力排涝、抗洪,竭力守护家乡的安全与宁静。然而,村里的大喇叭却持续循环播放“禁烧秸秆”的通知,声音生硬、机械,显得极为不协调,甚至令人心生反感。这一情景遭到人民日报的严厉批评,指出这种“死板”的宣传方式难以切实服务群众,反倒适得其反。 诚然,秸秆禁烧是环保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执行时,宣传方式的单一与刻板,很难引起村民的共鸣。阴雨天气本就不适宜秸秆焚烧,村民们此时的首要任务是排涝、抢险,若宣传内容不能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就会沦为形式主义,甚至让群众觉得自己被忽视、被冷落。村民们期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理解他们的难处,采用更有人情味、更贴合实际的宣传方式。 人民日报的批评警示我们,宣传工作不能仅依赖机械的重复和生硬的指令,而要结合实际,创新方法。例如,可借助村委会、广播站、微信等多种渠道,开展更具互动性和针对性的宣传。可以邀请村民代表分享排涝、抗洪的经验,或者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话语,让群众感受到关怀与理解。唯有如此,宣传才能真正触动人心,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与配合度。 此外,宣传还应注重人性化与温情化。在困难时刻,政府和干部的关怀远比任何宣传都更能打动人心。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比生硬的宣传更有成效。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理解他们的需求,才能达成良好的宣传效果。 此次人民日报的批评,是对当下宣传方式的深刻反思。希望相关部门能汲取教训,改进工作方法,以更智慧、更温暖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更贴心、更有效的服务。毕竟,只有真正理解和尊重群众,才能赢得他们的认可,让“服务”二字落到实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