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岸“吞并”与加沙“驱赶”,以色列的两线战略与哈马斯的困局 近期,以色列议会推动将主权扩展至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的消息,与加沙地带橄榄采收者被驱逐的画面同时出现,这并非孤立事件。两者共同勾勒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长期战略逻辑,其核心可以概括为 “土地”与“生存权”的双重争夺。 一、 双重行动下的战略关联与真实目的 1. 西岸:法律与政治上的“既定事实” 在约旦河西岸,通过立法推进主权,是“ creeping annexation ”策略的关键一步。其目的并非形式上的一次性“吞并”,而是通过建立定居点、划分行政区域、实施以色列法律,一步步将西岸的宝贵土地(特别是C区和约旦河谷)事实性并入,最终使一个未来独立的、地理上连贯的巴勒斯坦国成为不可能。这是改变领土现状的根本性举措。 2. 加沙:经济与生存空间的挤压 在加沙,驱赶采收橄榄的农民,看似是局部冲突,实则是对加沙地带社会经济基础的系统性破坏。橄榄树是巴勒斯坦人故土情感和经济生计的象征。阻止采收,不仅剥夺了民众赖以生存的收入,更是在心理上切断他们与土地的联系,挤压其生存空间,使其在长期的封锁和贫困中难以维系。 二者的关联在于:这是一场在两条战线上同时进行的“零和博弈”。在西岸,通过法律和政治手段固化对土地的占领;在加沙,通过军事和经济手段削弱对手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最终目标并非简单的“吞并”一个政治实体,而是通过掌控土地与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巴勒斯坦地区的人口结构与权力格局,确保以色列的绝对主导地位。 二、 哈马斯的应对与未来走向 面对以色列这种“步步为营”的战略,控制着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正面临严峻挑战: 1. 军事手段的局限性:发动火箭弹袭击等军事行动,虽能展示抵抗决心并短暂扰乱以色列社会,但每次都会招致以色列更猛烈的军事报复,导致加沙基础设施被毁、人道危机加剧,反而可能削弱哈马斯的民众支持度。 2. 寻求外交突破:哈马斯近年来试图调整策略,频繁访问地区大国(如埃及、卡塔尔),寻求巩固停火协议、缓解封锁,并提升自身的政治合法性。未来,它可能会更积极地融入地区对话,试图将加沙问题与更广泛的巴以问题乃至地区安全架构捆绑。 3. 强化内部控制与宣传:在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的情况下,哈马斯将更加注重在加沙内部的治理与控制,同时利用每一次冲突事件进行国际舆论宣传,将以色列的行动描绘为“战争罪”和“种族隔离”,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政治支持。 结语: 以色列的双线行动,清晰地指向一个“没有巴勒斯坦国”的未来。而哈马斯则被困在军事抵抗代价高昂、政治谈判筹码有限的夹缝中。未来的巴以冲突,很可能将继续呈现“西岸缓慢蚕食”与“加沙周期性爆发”并存的残酷模式,和平的前景在可见的未来,依然黯淡。巴以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