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欧洲的产业已经被中美分的差不多了,欧洲最后是蠢死的,没希望了,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

欧洲的产业已经被中美分的差不多了,欧洲最后是蠢死的,没希望了,果然都是按照这个节奏走的。   德国从福岛那年开始,就铁了心要退出核电,2023年4月15日最后三座也关门大吉。   理由是风险大,废料难处理,公众不放心,核电在德国运行几十年,出过大事?   福岛是日本,地震海啸叠加,德国地壳稳定,技术标准全球顶尖,硬要往自己身上套风险,多少有点风声鹤唳。   关之前,核电占德国电力15%左右,基荷稳得一批,关掉后缺口全靠风光补,可风光有间歇啊,阴天没风就得烧气烧煤,俄乌一打,气价飞天,德国只能重启煤厂应急,这不自打嘴巴?   德国煤电本来计划2038年全退,但现在看,2030年目标基本泡汤,预测到2038年底还有近19吉瓦煤电挂着。   那些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效率高到40%以上,碳排放比老厂低一大截,建一个得几十亿欧元,拆一个得几亿,还得赔工人转岗费。   留着不行吗?当调峰用,当备用用,起码能源安全有底气,可德国偏不,宁可花钱拆,也不愿留个后手。   结果能源危机一来,企业电价比美国高一倍多,化工、钢铁、汽车全喊疼,不少中小企业直接考虑把生产线挪到东欧或海外。   德国工商会调查,四分之一工业企业想减产或外迁,这比例一年比一年高。   能源成本这口锅,核电和火电退出背大头,2021年秋天起,欧洲天然气供应一断,电价气价双双起飞,工业用户电价比危机前翻倍,比美国高158%,比中国高得更多。   能源密集行业首当其冲,铝厂、化工厂利润被吃光,订单流失,投资停滞,有人说可再生能源便宜了,风光度电成本确实降到几欧分,可得算全账:并网费、备用容量费、电网升级费,全摊到企业头上,电价还是下不来。   德国可再生占比过半,可工业用电还是贵,因为系统没备好,备用全靠进口气和煤,价格随国际市场波动,企业哪敢长线规划?   欧盟绿色新政一揽子法规,175项指令,碳关税、供应链尽调、排放交易,合规成本年年涨。   企业得填表、得审计、得改造设备,钱花了,竞争力却降了,美国那边,通胀削减法案直接补贴,天然气又便宜,中国那边煤电核电风光齐上,成本控制得死死的。   欧洲一边喊气候中和,一边把基荷能源拆光,靠服务业拉经济增长,工业产出回不到疫情前水平。 欧元区制造业持续疲软,进口替代国内生产,能源密集品直接从海外买,这叫脱碳?分明是脱实向虚。   德国这波操作,说白了是理想主义压倒现实主义,反核运动几十年,绿党上台,公众情绪高涨,政客不敢逆势,福岛成了导火索,默克尔一转身就把核电寿命砍到2022年,之后再延长仨月草草收场。   煤炭也一样,2018年煤炭委员会定2038年大限,地区得40亿欧元转型金,工人得补偿,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能源危机一闹,预算吃紧,燃气厂建不起来,煤厂只能继续烧。   政客换一茬,承诺变一茬,企业却实打实挨疼,留着核电站和高效煤电机组,至少有个保险,可德国偏要可再生,赌风赌太阳,赌储能技术一年解决十年问题,结果赌输了工业竞争力。   德国这波不是败家子,是战略误判,核电不是洪水猛兽,现代三代四代技术,安全记录摆在那,废料问题全球都没彻底解决,关德国的就不关法国的?法国核电70%,电价低,工业稳,碳排也控得住。   德国非要当道德标杆,结果标杆没立住,工业先趴窝,留着核电站和高效煤电,不是倒退,是给转型留后路,给企业留喘息空间,完全退出基荷能源,等于把命门交给天气和国际市场。   欧洲要翻身,得先认清现实:绿色不能一刀切,安全不能只喊口号,竞争力不能靠补贴堆。   德国要是早十年留核留煤,优化电网,降税降费,工业不会这么快掉队,但再不调整,真的只剩服务业和旅游业唱独角戏了。   你觉得德国这波自废武功,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