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怜了吧!一位大叔是名护林员,由于最近大降温,他所在的地区已经大雪纷飞了,这天他去山里查看情况,结果来到一片灌木丛的时候,居然听到有小奶狗的声音。 雪花像撕碎的棉絮砸在脸上,风裹着寒意往衣领里钻,护林员老张的棉鞋踩在积雪里,每一步都陷下去半尺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这片他守了十五年的山林,此刻被白雪盖得严严实实,树枝上的冰挂碰撞着,发出细碎的脆响。 走到半山腰的灌木丛时,他忽然停下脚步,风里混着一丝微弱的、带着颤音的“呜呜”声,像根细针轻轻扎在心上。 活了大半辈子,老张对山里的动静熟得很,鸟叫、兽吼都能分清,可这声音又细又弱,带着股绝望的劲儿,他还是头回听见。 他赶紧拢了拢棉衣,顺着声音的方向拨开挂满积雪的灌木枝,冰碴子顺着袖口往里掉,冻得手腕发麻也顾不上擦。 等拨开最后一丛灌木,眼前的景象让他鼻子一酸。 雪窝子里铺着些干枯的茅草,三只拳头大的小奶狗挤在一起,浑身的绒毛都结了冰碴,冻得直打哆嗦。 最里头那只后腿还沾着血迹,叫声已经快听不清了,没有大狗在旁看护,显然是被遗弃在这里的。 老张蹲下身,手背碰了碰小狗的身子,冰得像块凉石头,他赶紧解开外套,把小狗们小心地裹了进去,胸口的温度瞬间被小家伙们的寒意吸走大半。 他记得镇上宠物医院的王医生说过,流浪动物可能带病菌,直接用手抱不安全,幸好他习惯在外套里揣块旧毛巾,刚才裹小狗时特意隔了一层。 山路比想象中难走,积雪没到膝盖,他走几步就喘口气,怀里的小狗偶尔动一下,温热的呼吸透过毛巾渗出来,成了支撑他的力气。 到宠物医院时,老张的眉毛胡子都结了冰。王医生立刻给小狗做检查,用试纸测了犬瘟细小,又抽了血查血常规,还在它们身上找到了几只跳蚤。 把小狗带回家后,老张照着王医生说的做。 他把阳台彻底擦了一遍消毒水,铺上新买的尿垫和女儿淘汰的旧毛衣,又特意去宠物店买了羊奶粉。 夜里他起来三四次,每次都看见小狗们挤在毛衣堆里,不再发抖的身子随着呼吸轻轻起伏。 女儿周末回来看到小狗,眼睛都亮了,特意网购了小衣服,给它们穿上后拍照发了朋友圈,没想到引来不少人点赞,还有人打听怎么救助流浪动物。 这事儿让老张想起前阵子听说的新闻,惠州惠城区的“汪小队”救助中心,今年已经收容了125只流浪犬。 他们有专门的观察区、救治区,还建立了“接收—救治—饲养—安置”的流程,比自己这样瞎琢磨专业多了。 可他也听说,那个救助中心每月要花六七万,负责人自掏腰包垫了不少钱,很多流浪动物救助机构都面临这样的难处。 更让他揪心的是,王医生说,现在流浪动物越来越多了。 有数据说,全国流浪狗数量快到4000万只,大多是被主人遗弃的。 就像这次救的小狗,看毛色干干净净,肯定是家养过的,不知道为啥被扔在山里。 但他知道,自己救的三只小狗只是个开始,就像惠城区的救助基金聚起的每笔捐款,就像每个转发救助信息的普通人,点滴善意凑在一起,就能给更多流浪动物搭起温暖的窝。 毕竟,山林里的那声“呜呜”叫,不该只换来一次偶然的救助。 只有越来越多人懂得科学救助,愿意加入公益行动,那些被遗弃的小生命,才能真正告别寒冷的雪窝子,在阳光下好好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