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68元的医疗器械在医院卖2200元,我们该愤怒什么? 刷到主播揭露的医疗耗材价格差时,我盯着屏幕上“168元”与“2200元”的数字,只觉得荒谬又无力。同样的产品,网购价是医院售价的零头,而所谓的“阳光采购平台”,竟成了高价的遮羞布。 有人说医院要算合规成本、服务成本,可再复杂的成本核算,也撑不起近13倍的差价。当患者抱着对医保的信任缴费,换来的却是“层层加价”的现实;当“阳光采购”的初衷被流通环节的冗余、信息公开的模糊稀释,我们愤怒的从来不是合理利润,而是被蒙在鼓里的不透明,是健康需求被当成牟利工具的冰冷。 这样的“黑暗”不是个例,从心脏支架集采降价看,改变并非不可能。只是期待“阳光”照进每一个采购环节,让患者不用再为虚高的价格买单,不用再在健康与钱包间做艰难抉择,或许才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回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