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5年10月底,中美之间出现一些动向,中国国企采购了18万吨美国大豆,分成三

2025年10月底,中美之间出现一些动向,中国国企采购了18万吨美国大豆,分成三批装运,时间安排在年底到明年年初,这是加征关税后首次少量恢复采购美国大豆,显得气氛缓和,紧接着第二天,中美高层官员在吉隆坡举行磋商,外界原本期待这次会晤能取得具体进展。 然而事情并不简单,在双方磋商前半个月,美国政府此前依据301调查结果,对中国船只加收港口费用,会面结束没过几天,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突然采取行动,禁止进口带有中国零件的摄像头和智能手表,新设备不能进入市场,已获批设备也可能被禁用,这一招很隐蔽,不提高关税,而是以安全问题为理由,实际上是在卡住供应链的末端环节。 美方在会议上做出多个让步,例如暂停对中国商品征收的24%对等关税90天,同时暂时停止实施“穿透性规则”,该规则原本会将实体清单的限制扩大到持股超50%的子公司,连中国闻泰科技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也受到影响,此外美方还暂缓了对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301调查相关措施。 中方暂停实施相关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一年,关于购买大豆的事情,官方表示这是展现诚意,但中国并没有保证以后会增加采购,这其实是一种策略上的安排,不代表政策方向有变化,中国这么做不是为了换取大的利益,而是针对特朗普的票仓中西部豆农打出一张政治牌。 会晤刚刚结束,美国政府就改变态度,联邦通信委员会对消费电子产品实施限制,格里尔又公开提出要求,称中国应当履行2020年签订的采购协议,让中方在两年内购买价值约365亿美元的农产品,然而这份协议早已失去实际效力,美方在过去几年中加征关税并实施科技封锁措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该协议继续有效,美方现在重提此事,目的是迫使中国接受这一安排。 美国认为经贸可以谈判,科技必须封锁,军事继续施压,这三件事能够分开处理,但中国持有不同看法,美国限制芯片出口,中国就管控稀土供应,美国封锁设备进口,中国调整管制措施,美国商谈大豆贸易,中国确定装运时间,一个环节变动,整体局面随之改变,这才是中国的行事逻辑。 美国联邦机构与行政分支的政策协调存在明显分歧,这种状况导致对外谈判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国购买大豆这件事,一方面算是给美国面子,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实际利益考虑,美方只为了尽快拿出所谓成果,却没有考虑长远合作的可能性,中国在稀土管控上保留了灵活调整的空间,作为关键时候的反制手段,同时在市场准入和供应链韧性上,中国这些年也一直在默默布局,外界以为中国退让是示弱,其实中国是把主动权牢牢握在手里。 美方总想着一边谈判一边设限,结果越限制越失去信任,中国不接受这种零敲碎打的玩法,美国动一个环节,中国就调整整个布局,这不是比谁更强硬,而是思维方式根本不同,美国看重短期交易,中国注重整体规划,美国盯着眼前利益,中国部署长远发展,现在看来,中国预留的后手,反而成了真正的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