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38年,30岁已有妻子的傅雷,与女学生的妹妹爱的死去活来;抱着妻子朱梅馥,他

1938年,30岁已有妻子的傅雷,与女学生的妹妹爱的死去活来;抱着妻子朱梅馥,他痛哭流涕的哀求:“ 没有她,我就要没了命。”朱梅馥什么都没说,转头就将女生请到家里,还安排她住了下来。 傅雷是我们中国翻译界的大师,巴尔扎克、罗曼·罗兰那些法国名著,全靠他一字一句搬过来,让老百姓读得懂、爱得起。他1908年生在江苏南通,早年家境败落,母亲管得严,逼着他从小啃书本,练就一身硬功夫。1928年,他跑去法国留学,泡在巴黎的美术馆和图书馆里,学来一肚子西方艺术的精髓。1931年回国,立马扎根上海,办画展、写评论、译书本,忙得脚不沾地。那时候,上海是租界林立,文化圈子热闹非凡,傅雷就凭着对中西合璧的热情,成了文化战士。 1932年,傅雷娶了表妹朱梅馥。她比他小五岁,家教好,性子稳当,婚后就成了他的贤内助。俩人起初住虹口的小石库门,日子清苦,但书香气儿足。朱梅馥管家带孩子,傅雷在外奔波译书。1934年生了儿子傅聪,1935年又添了傅敏。小家小日子,本该平平顺顺。可傅雷这人,骨子里有股文艺的躁动,工作起来不要命,感情上也容易走火。 那年头,傅雷在刘海粟的美术专科学校教书,学生成家和常带妹妹成家榴来家串门。成家榴二十出头,嗓音好听,爱聊艺术,身上有股年轻人的朝气。起先是正常来往,谈谈罗丹的雕塑、聊聊诗词。可渐渐地,傅雷对她动了心思。婚后七年,他觉得自己像被什么点着了,译稿扔一边,脑子里全是她的影子。信一封封写出去,工作全乱套。朱梅馥不是傻子,早看出来了丈夫的异样,可她没闹没吵,就那么静静守着家。 傅雷的纠葛越来越深,他对成家榴的感情像野火,烧得他自己都收不住。有一天,他实在憋不住,对朱梅馥摊牌了,说没有成家榴,他就活不下去。朱梅馥听了,没一句指责,也没掉泪,就直接给成家榴打了电话,请她来家住。成家榴来了,朱梅馥还张罗吃住,让她跟傅雷多聊聊天。家里一下子多了个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可底下那股子紧绷劲儿,谁都觉着。朱梅馥这么做,不是没骨气,她心里有数:孩子小,家不能散,傅雷的事业也不能垮。她咬牙顶着,为的就是保住这个家,让傅雷能继续为文化出力。 成家榴住进来后,傅雷的日子更乱了。俩人天天见面,谈艺术谈人生,傅雷的译书进度全停。朱梅馥在一旁陪着,端茶倒水,帮着打圆场。她知道傅雷小时候吃过的苦,母亲那严苛的管教,让他性子敏感多疑。可她也清楚,这段事儿要是闹大,不光家毁了,傅雷的名声也砸了。成家榴呢,本是年轻姑娘,起初也陷进去,可她有自己的主意。张爱玲是她好友,看不下去,直言劝她:傅雷有家,这路走不通。成家榴听了,清醒过来,没多久就收拾东西去了云南,再没回上海。 成家榴一走,傅雷像丢了魂,消沉了好一阵子。译稿堆着灰,他天天在家转悠,反复琢磨朱梅馥的这些日子。渐渐地,他醒过味来:自己这事儿,亏欠妻子太多,也差点毁了家庭。朱梅馥还是老样子,管家带孩子,帮他整理书稿。俩人从那以后,关系变了味儿,不再是表面和气,多了一层心照不宣的默契。傅雷重拾工作,译的书一部接一部,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就是那时候出的,影响一大片人。朱梅馥继续当他的秘书和后盾,杨绛后来说过,没她,傅雷的成就至少少三成。这话实打实。 傅雷夫妇的日子,就这么稳稳往前走。1950年代,他们的家书成了宝贝,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那些信,教人做人做事,爱国爱家,流传开来。傅雷一直强调,知识分子得有家国情怀,得把个人小事儿放到大局里。朱梅馥的隐忍,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她没让家散,没让事业断,为的就是让傅雷能安心为新中国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傅雷译的那些法国文学,帮我们打开了世界大门,让老百姓明白中西文化怎么融会贯通。这不光是个人故事,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 后来,傅雷夫妇携手走过二十多年,译书办展,培养后辈。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是根,事业是本,遇到事儿,得顾大局、讲责任。朱梅馥那种为家为国的韧劲儿,正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劲道。傅雷在晚年的信里,也自省过:对家人的亏欠,得用一辈子补。这话接地气,说到老百姓心里去。 这份旧事,搁今天看,还是有嚼头。傅雷的迷失,是人性的弱点,可朱梅馥的做法,才是真智慧。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讲究和为贵、忍为上,可那忍不是窝囊,是为了更大的事儿。傅雷夫妇,用一生证明:知识分子得把小家安顿好,才能顾好大家。他们的译著,还在书架上摆着,提醒后人,多读点书,多想想家国。 成家榴去云南后,傅雷夫妇的家重归平静。傅雷的书越出越多,朱梅馥帮他校对,一丝不苟。儿子们长大,傅聪成了钢琴家,傅敏也继承家学。傅雷常说,家庭是事业的港湾,没稳家,啥都白搭。这话朴实,却道出大道理。朱梅馥的牺牲,没白费,它换来了傅雷后半辈子的专注,让他的文化贡献实打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