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子,一种古老的头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古代,发簪被称作“笄(ji)”。其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初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到了汉代开始流行,唐代融入丰富的艺术元素,宋代之后,样式更加多样,并逐渐成为女性发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簪还与中国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的材料、形状与用途,逐渐演变出不同的含义。例如,女子成年之后要举行“笄礼”,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佩戴不同的发簪,它有时也是古代男女美丽爱情的象征。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就有不少精美的发簪,它们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或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或寄托着制作之人的美好祝愿,它们与其他的文物一起,呈现着璀璨的中华文明。
玉冠饰
这是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冠饰,出土的玉冠饰,质地温润、雍容华美,首部扇形中镂有形状不同的小孔,并以浅线纹划出不同的纹路,左右两侧的圆孔嵌有圆形绿松石;柄部呈青绿色竹节状。
玉笄
这件玉笄和玉冠饰一起从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出土,整器呈半透明乳白色,通体抛光。笄头为透雕的卷云纹,笄头、笄杆和笄头交接处、笄杆上雕刻三个人面形象。
玉骨绿松石组合头饰
这是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头饰,由半圆形穿孔玉片、弧形穿孔玉片、玉坠饰、绿松石饰片及骨笄组合而成。出土时均以黑色胶状物粘合在一起。这样的头饰,陶寺遗址共出土24组,且绝大多数为女性墓,所以这应是女性装饰物。
夔首骨笄
这是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头饰,用来绾起长发,古代男女都可使用。该笄头呈夔形,臣目圆睛,夔身作翎羽状。妇好墓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出土的文物中,有着极高的完整程度和极丰富的精美随葬品。其中出土笄共499件,这种类型的有35件。
带字骨簪
这是从辽上京宫城南门遗址出土的带字骨簪,簪子整体为米白色,簪子尾端雕刻文字“永好”。辽上京临潢俯是辽朝首都,遗址位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发簪早已不是日常的发饰,但它并未淡出我们的生活。在新中式与非遗文化盛行的当下,其依旧在古装剧中惊艳着我们,也随同近年来兴起的古装服饰一块,成为年轻人的喜好,为现代的时尚浪潮注入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