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现在最棘手的问题 不是印度在边境修了几条路、移了多少民,而是它硬生生把一场领土争端,搞成了一场“人口置换”的烂账。 这场烂账不仅耗尽了印度的资源与信誉,也深深撕裂了藏南的社会结构,使一片原本因文化与信仰而生机盎然的高原,变成了文明与身份认同的断层带。 早年间藏南可不是这样,珞巴族、门巴族这些本地人祖祖辈辈在这儿生活,藏传佛教的经声伴着河谷里的炊烟,文化根脉扎得深着呢。 可印度从六十年代就开始打坏主意,知道硬抢不行,就想出移民这阴招 —— 从北方邦、比哈尔邦这些穷地方拉人,许诺给地给补贴,把人哄到藏南扎根。 刚开始还遮遮掩掩,后来干脆明目张胆,到 2001 年的时候,所谓 “阿鲁纳恰尔邦” 的人口就飙到 110 万,十年涨了 26.2%,比印度全国增速快多了,这里面至少三四十万是外来移民。 现在更离谱,移民都传到第三代了,总数快摸到百万,而真正的本地人加起来才 35 万左右,硬生生被压成了少数派。 这哪是移民,分明是用人口当工具拆家。印度给移民分的地,全是从本地人手里抢来的,达旺、察隅那些原本的藏族村落,慢慢被印地语口音的外来者占了大半。 本地人想放牧,移民说草地是他们的;本地人要引水浇地,移民早早把水源堵了,为这些事打架斗殴成了常事。 更缺德的是文化上的刨根,达旺寺那么有名的藏传佛教寺庙,被改成印度教庙宇,佛经换成了印度教经典,孩子们上学必须学印地语,藏语反倒成了 “课外话”。 那些流传几百年的藏语地名全被改掉,“德让宗”“勒布沟门” 这些老名字不能提,非得叫印度起的洋名,这不是硬生生要掐断本地人的文化记忆吗? 印度为了撑这个场面,砸了不少钱,可全打了水漂。光 2014 年就计划拿 8.3 亿美元搞基建,说是为了民生,其实就是给移民铺路。 可钱到了地方就没影了,2022 年印度审计署自己都招了,拨给藏南的基建款近 6 成都在半路被贪了。折腾到 2024 年,首府伊塔那噶才修通第一条双车道公路,结果通车典礼上卡车一压桥就塌了,简直是笑话。 反观咱们这边,西藏近十年投了 1.2 万亿搞基建,边境县全通硬化路,96% 的村子接上了电网,墨脱公路通车让药材价格翻番,5G 信号顺着山脊往藏南铺,两边一对比,谁真办事谁瞎折腾,本地人看得明明白白。 最让人心寒的是这烂摊子把藏南的社会撕开了口子。本地人被边缘化,年轻人想学自己的文化没地方去,跟移民凑不到一块儿;移民也不好过,印度许诺的补贴根本到不了手,好多人住漏雨的窝棚,日子比在老家还苦。 2021 年印度第二波疫情的时候,藏南医院连氧气瓶都没有,有人只能用牛车拉尸体,而咱们西藏这边连夜往墨脱送呼吸机,边境应急通道一开通,藏南人翻山来林芝看病全免费,这差距谁能不揪心? 渐渐地,本地人心里的账算得越来越清,印度内政报告都承认,藏南 “亲华情绪” 五年涨了 4 成,年轻人都说 “印度是殖民者,中国才是同族”。 印度自己也被这烂摊子拖垮了。钱砸进去见不到回头钱,军事上还得屯兵十万,拉着美军演戏撑场面,可民心早散了。 国际上谁不知道 “麦克马洪线” 是英国人搞的鬼,中国历届政府从来没认过,印度非要拿移民当 “主权证据”。 结果咱们一公布标准化地名,从达旺到察隅 89 个藏语老名字一恢复,印度除了喊 “徒劳” 啥招没有,连自家历史教科书都不敢写清楚麦克马洪线的来历,这信誉早就碎了一地。 现在这局面才最棘手:本地人守着文化根脉却被排挤,移民被当棋子却回不了家,好好的高原成了身份认同的断层带。 印度以为人多就能站稳脚,却忘了领土这东西,从来不是靠堆人头能抢来的,民心才是最硬的底牌。这烂账它迟早要还,可藏南人遭的罪、文化受的伤,哪是那么容易补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