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镠,是五代十国期间的一位明君,不仅创立吴越国,还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基础。 “王爷,若填了这西湖,可保江山千年啊!”公元923年,杭州城内,一位方士正向吴越王钱镠献计。填湖建府,延续国祚,这诱惑足以让任何乱世中的君主心动。然而钱镠站在王府高处,望着西子湖畔的万家灯火,只是轻轻摇头:“无水即无民。” 正是这种“以民为本”的智慧,不仅保住了今日西湖的风光,更在七十多年后催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和平的权力交接:纳土归宋。 当黄河流域在五代更迭中血流成河时,钱镠却在东南沿海打造着一个世外桃源。他有个著名的“四字治国箴言”:保境安民。 这绝非空洞的口号。钱镠下令修筑的钱塘江海塘,是当时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工匠们发明了“竹笼填石法”,用竹编成巨笼,内填石块,沉入江底,宛如一条水下长城,将肆虐的潮汐挡在民生之外。 更难得的是,这位出身寒微的君主深知战争的代价。每逢元宵,他都会登临杭州城楼,见城中灯火辉煌,便吩咐侍从:“多加酒肴,让守城军士也能暖身。”这般体贴入微的关怀,让吴越国在腥风血雨的乱世中,奇迹般地维持了八十余年和平。 钱镠的深谋远虑,都浓缩在他亲手制订的《钱氏家训》中。其中“如果利益只属于自己,就不要去谋求;如果利益关乎天下百姓,那就必须去争取”这句话,仿佛一颗种子,在子孙心中生根发芽。 时间来到公元978年三月,开封汴梁的皇宫内,宋太宗赵光义正等待着一个人的到来,吴越国最后一位君主钱弘俶。 此时的北宋已基本统一中原,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犹在眼前。是负隅顽抗,还是拱手相让?钱弘俶手中攥着祖父钱镠的遗训:“如果遇到了真正英明、能一统天下的君主,就应该尽快地归顺依附。” 这年五月,钱弘俶做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决定:将所辖十三州、八十六县、五十五万人口,全部献给宋朝。没有刀光剑影,没有生灵涂炭,一场本可能惨烈的征服,化作了一次平静的权力交接。 “纳土归宋”的智慧,在于懂得真正的强大不是占有,而是放手。当其他割据政权为保全王室而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时,钱氏家族选择了为民请命。 历史总是慷慨地奖赏那些具有远见的人,吴越国虽不复存在,但钱氏家族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他们的辉煌。 从明末清初的学者钱谦益,到近代“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个家族在千年间人才辈出,仿佛应验了《钱氏家训》中的另一句箴言:“即使子孙天资平庸、不够聪慧,也必须要让他们读书学习。” 更令人惊叹的是,钱弘俶归宋后,杭州非但没有衰落,反而在宋代成为全国经济中心之一。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描绘的“东南一带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钱塘自古以来就是繁荣富庶的地方”,正是吴越国打下的坚实基础。 只能说,“纳土归宋”不是失败,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胜利,它战胜了权力的诱惑,战胜了历史的局限。当我们在西湖边漫步,在钱塘江畔观潮时,或许还能感受到千年前那个抉择的余温:真正的强大,是为了苍生福祉而放下私欲的勇气。 这份穿越千年的智慧更告诉后人,有时候,放手比紧握更需要力量,和平比胜利更值得追求。而这,或许正是钱镠和他的子孙们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信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钱氏家训》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