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实力和地位的角度,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了一句心里话!他说,中国可以做任何事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情肯定没人干! 卢比奥这话听着像在夸中国,其实藏着他的私心,本质是用美国的“钱眼思维”去套中国的行事逻辑,反倒暴露了两国实力定位和发展逻辑的根本差异。 先说说卢比奥为啥会有这感慨。美国从建国起就带着逐利基因,整个社会运转都绕着“赚钱”这个轴心转,就连看似公益的事儿都离不开利益挂钩。 就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吧,表面上是做公益,可数据显示它们年营收能占到GDP的14.9%,而且收入里近一半是服务收费,还有四成靠政府资助,说白了还是得把“不赚钱的事儿”包装成能变现的生意才有人干。 卢比奥自己就公开说,美国花的每一分钱都得问“是不是让美国更繁荣”,这种思维刻在他们骨子里,自然没法理解中国的非盈利逻辑。 再看中国这边,真不是故意跟美国反着来,而是大国的实力定位逼着我们必须考虑钱之外的事儿。 远的不说,就说脱贫攻坚,花了十几年时间,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法用单纯的经济效益衡量,要是按美国的逻辑,那些偏远山区既没矿产又没商机,根本不值得投钱。 可中国偏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让近亿人脱贫,这背后是“国家稳定”“共同富裕”这些比短期利润更重要的考量。 还有全球抗疫时,中国给120多个国家送疫苗,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亏本买卖,但这正是大国该有的担当,用实力撑起责任,而不是盯着账本算得失。 现在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砸钱研发,短期也赚不到快钱,可这是摆脱技术依赖、巩固超级大国地位的根本,这种长远布局,恰恰是中国实力够强的体现。 其实卢比奥心里门儿清,他说这话根本不是真佩服中国,而是想给美国的对华政策找借口。他一边承认中国是超级大国,一边又骂中国“作弊”“欺骗”,就是想把中国的发展说成“不靠赚钱靠耍手段”,为美国搞关税、技术封锁找理由。 可他忘了,中美经济总量占全球近45%,美国企业早就离不开中国市场,苹果、特斯拉的营收都指着中国消费者,这种相互依存下,中国要是只盯着赚钱,根本没必要搞那些亏本的基建援助和技术攻坚。 说到底,卢比奥的感慨是种认知错位。美国习惯了用金钱标尺衡量一切,是因为它的实力根基在金融和科技霸权,得靠持续盈利维持地位。 而中国的实力崛起靠的是制造业根基和全民共识,能跳出赚钱陷阱去做关乎长远的大事。 这不是说美国没能力做公益,而是它的制度和思维让“不赚钱的事”缺乏生存土壤,反观中国,正是因为实力足够强、家底足够厚,才敢放下短期利益,去扛那些真正能夯实大国地位的责任。 卢比奥越强调这种差异,越说明美国在和中国的竞争中,已经开始焦虑于自己的发展逻辑跟不上时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