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还敢在路边停车吗!”福建泉州,一男子在路边停车位停车200多次,被智慧停车公司

“还敢在路边停车吗!”福建泉州,一男子在路边停车位停车200多次,被智慧停车公司要求交费近5000元,男子却迟迟拖着不交,最终公司无奈将其告上法院,要求交停车费以及产生的利息,最终法院是这么判的。 据东南早报10月30日报道,事情得从这个智慧停车系统说起,泉州为了解决市中心停车难、车位周转慢的问题,引进了这种系统。 路边的停车位装上了地磁感应,车一停进去就开始计时计费,车开走就停止,整个过程全自动,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缴费。 收费标准也写得明明白白,就立在路边的牌子上,首小时5块,后面每半小时2块,跟咱们平时去商场停车差不多。 这位男子呢,显然是这些智慧停车位的“常客”,从2023年5月开始,系统后台密密麻麻地记录下了他每一次的停车行为。 今天停一个小时,明天停两个小时,日积月累,停车次数超过了200次,可奇怪的是,每一次停车产生的费用,他都选择了无视。 系统自动发送的催缴短信,估计他看都没看就划掉了,或许在他看来,路边的车位,本就是公共道路资源的一部分。 凭什么划个线、装个设备就要收费?而且每次费用也就十几二十块钱,运营公司难道还会为了这点小钱,专门跟他较真吗? 这种“法不责众”或者说“小钱不算事”的侥幸心理,让他心安理得地把公共车位当成了自家的免费停车场。 然而,他低估了这家智慧停车公司的决心,也低估了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分量,运营公司可不是慈善机构,设备的安装、维护、后台系统的运营,哪一样不要钱? 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有样学样,那这个旨在提高车位使用效率的系统,岂不是成了摆设? 在多次催缴无果后,公司忍无可忍,一纸诉状将男子告上了法庭,他们要求的很简单:还钱,连本带息。 法庭上的道理,其实比生活中的争论要简单得多,法官的审理逻辑非常清晰:停车公司获得了政府授权,在路边设立了收费公示牌,这等于是向所有司机发出了一个“服务要约”。 当司机把车开进那个划线的车位时,就意味着接受了这个要约,双方的服务合同关系在那一刻就已经成立了。 你享受了停车的便利服务,就理应支付相应的费用,这跟去饭店吃饭要付钱,是一个道理,所以,法院的判决没有任何悬念,支持了停车公司的诉求,要求男子限期内支付全部欠款及利息。 这张判决书,不只是在追讨一笔将近5000元的欠款,它更像是在给所有心存侥幸的人敲响了警钟:在规则面前,没有人可以一直“白嫖”。 这个案子一出来,网上立刻就炸开了锅,有网友觉得大快人心,说:“就该这么治!不然那些‘僵尸车’长期霸占车位,我们这些真正需要临时停车的人,转几圈都找不到地方。” 这种观点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公共资源是有限的,收费就是一种调节手段,能有效提高车位的周转率,让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但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凭什么?我买车交了车船税,加油的钱里也含着养路费,现在停在公共道路上还要再交一笔钱,这不是重复收费吗?” 这种声音背后,其实是对公共资源属性和收费合理性的深层思考,很多人觉得,道路是公共的,就不该成为某些公司盈利的工具。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它们探讨的并非同一个层面,路边停车位收费,其核心目的并非盈利,而是管理。 在一个车多位少的城市里,如果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任由车辆随意停放,结果必然是交通堵塞、公共空间被无序侵占。 收费,就像一道无形的门槛,它能促使那些非刚需、长时间停车的车主,去寻找更合适的停车场,把宝贵的道路资源留给真正有临时需求的人。 当然,管理也需要讲究方法,一刀切地收费确实容易引起反感,所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探索更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比如分时段收费,白天上班高峰期贵一点,晚上或者周末就便宜甚至免费,再比如分区域收费,市中心核心地段收费高,偏远一些的区域收费低。 这样既能起到调节作用,也更能兼顾市民的实际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让管理显得更有人情味,说到底,泉州这个案子,给所有城市车主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它告诉我们,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所谓的“智慧城市”,不只是技术的智能化,更是我们每一个市民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的“智慧化”。 以后再看到路边明码标价的停车位,还是老老实实扫码缴费吧,为了一点停车费,最后把自己送上被告席,那可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信源:东南早报2025-10-30——泉州一车主路边停车200余次,欠费近5000元被告上法庭,法院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