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何讨厌中国?韩国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他表示:以前我们认为美国能够压制住中国。但如今中国正在崛起,在中美较量之中,中国并未处于下风。、 斯洛伐克智库去年的调查显示,81% 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或非常负面态度,这个比例在 56 个调查国家里排第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年龄差异,二三十岁的韩国年轻人负面情绪最强烈,首尔市立大学 2018 年的民调里,韩国 20 多岁大学生给中国的好感度仅 2.14 分,满分 5 分的评分里连及格线都没到,甚至比给日本的分数还低。而在 2015 年,这个数字还有不小的差距,短短几年间的变化,正好对应了中国快速崛起的阶段。 那位韩国教授的观点,实际上触及了韩国社会最深层的焦虑。过去几十年的东亚秩序,在韩国人看来是清晰而稳定的。美国作为无可争议的霸主,提供了安全保障,也定义了国际规则。 韩国在这个框架下,专注于经济发展,创造了“汉江奇迹”。然而,中国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这种确定性。当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展现出足以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时,韩国发现自己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微妙。 它不再是单纯地依附于一个强大的盟友,而是被夹在了两个巨人的博弈之间。这种“夹心饼干”的处境,让韩国的国家战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源自顶层设计的迷茫,自然会渗透到国民的日常情绪中。 这种宏观的战略焦虑,在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中,找到了更具体、更情绪化的出口。对于二三十岁的韩国年轻人来说,中国的崛起不再是新闻里的宏大叙事,而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 曾经,韩国在半导体、造船、智能手机等领域引以为傲,但如今,中国的企业在这些高附加值赛道上发起了猛烈追击。 从新能源汽车电池到化妆品市场,中国品牌的身影无处不在,直接冲击着韩国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和民族自豪感。这种“饭碗被抢走”的危机感,远比老一辈人更为强烈。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的摩擦更是火上浇油。关于泡菜、韩服、传统节日的起源之争,在互联网时代被无限放大。这些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琐碎的争论,却深深刺痛了韩国人敏感的文化神经。 他们担心,在自己强大的邻国面前,韩国独特的文化身份会被逐渐“吞噬”或“同化”。这种对文化主体性的担忧,与现实中感受到的经济压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既包含着对强邻的戒备,也夹杂着一丝对自身未来的迷茫。 如果说经济和文化摩擦是暗流,那么一些关键的政治事件则成了引爆情绪的导火索。2017年的“萨德”事件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节点。 当时,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中国方面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反制措施。针对乐天集团的惩罚、对赴韩旅游的限制、对韩流文化的“软封杀”,这些精准的打击让韩国社会,从企业到普通民众,都切身感受到了来自邻国的经济威慑力。 这次经历,让许多韩国人将中国与“经济胁迫”这个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原本还停留在抽象层面的担忧,瞬间变成了具体的、痛苦的体验。这种记忆,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韩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这种弥漫在韩国社会的负面情绪,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结果。它是地缘政治格局剧变下的战略焦虑,是经济白热化竞争中的现实压力,是文化身份认同上的敏感脆弱,也是关键历史事件留下的深刻烙印。 所有这些因素,在中国快速崛起这个大背景下被催化、被放大,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复杂局面。这种情绪,不仅仅是两国关系的晴雨表,更折射出整个东亚地区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动。 面对这样的现实,未来的中韩关系将走向何方?这或许不仅是两国政府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值得每一个关心这片区域未来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