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再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再举办奥运会了?事情坏就坏在国际奥委会自身。当年的中国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反复来中国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那阵儿,举国上下都透着股子兴奋劲儿,咱们都觉得这是个让世界好好看看中国的机会,毕竟那会儿咱们刚从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期走过来,特想通过这么个国际大活动,展示下咱们的实力和诚意。   可谁能想到,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国际奥委会的各种要求就跟着来了,而且不少都透着股“不讲理”的劲儿。   就说场馆筹备吧,咱们一开始设计的好些场馆,都想往里头加些中国元素,比如有的体育馆顶子想做成类似天坛祈年殿的曲线,有的看台扶手想刻上传统的云纹,既好看又有辨识度。结果国际奥委会的人一来,张嘴就说“不符合国际标准”,还说“外国运动员和观众可能不适应”。   你说这哪儿跟哪儿啊?奥运场馆不就该有主办国的特色吗?可他们不这么想,非得让咱们改得跟欧美那些场馆差不多,连座椅的间距、灯光的亮度都得按他们定的死规矩来,半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   咱们的设计师熬了好几个通宵改方案,改完了他们又挑新毛病,一会儿说媒体中心的网线接口不够多,一会儿又说运动员村的食堂菜系不够“国际化”,折腾来折腾去,不光工期往后拖了不少,投入的成本也比最初预算多了一大块。   除了场馆,人员安排上他们也管得宽。那会儿咱们培训志愿者,本来是按中国的礼仪和服务标准来的,比如见面时微笑鞠躬,递东西用双手,这些都是咱们的礼貌习惯。结果国际奥委会的人看了之后,说“太拘谨了,不够活泼”,非要让志愿者改成他们觉得“更开放”的服务方式,还得额外学一堆他们指定的外语短语,哪怕是些平时根本用不上的小语种也得会。   咱们志愿者本来都练得挺熟练了,又得重新学,好多学生志愿者为了背那些冷门的外语句子,天天熬夜到一两点,可国际奥委会的人过来检查时,还是能挑出各种小毛病,一会儿说发音不对,一会儿说手势不到位,搞得大家心里都挺委屈——咱们明明是想好好服务,怎么就这么难呢?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们还总拿“监督”的名义,对咱们的筹备工作指手画脚,甚至连一些跟奥运本身关系不大的事儿都要管。比如那会儿北京在治理空气质量,咱们已经出台了好多措施,像限制高污染企业排放、减少机动车出行啥的,效果也在慢慢显出来。   可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过来考察,还是一个劲儿地说“不够好”,甚至还暗示如果空气质量不达标,可能会影响赛事举办。要知道,治理环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咱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可他们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拿自己的标准来卡咱们,那段时间负责环保的工作人员压力大得不行,天天盯着数据,就怕哪儿又不合他们的意。   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得特别成功,全世界都夸,可咱们心里清楚,为了满足国际奥委会那些不合理要求,背后付出了多少额外的心血和成本。   再往后,看着其他国家办奥运时,国际奥委会还是这副样子——对西方国家的要求就松松垮垮,人家场馆有点小瑕疵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到了发展中国家这儿,就各种挑刺、提要求,一点都不考虑人家的经济实力和实际困难。   现在咱们中国不一样了,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靠奥运会来证明自己的国家了。咱们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摆在那儿,不用再通过办这么个大活动来博关注。   而且大家现在也更务实了,觉得把钱花在民生上,比如建更多的学校、医院,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比花在满足国际奥委会那些苛刻要求上值多了。再说了,每次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光提要求不担责任,赛后那些场馆的维护、利用问题,他们根本不管,全得主办国自己扛。咱们北京奥运会后的场馆转型,花了好多年才理顺,这些麻烦事儿,国际奥委会从来没帮过半点忙。   所以说,不是咱们不愿意办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自己把路走窄了。他们总想着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要求所有国家,还带着点儿双重标准,根本不尊重主办国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   以前咱们愿意忍,是因为有展示自己的需求,现在需求没了,谁还愿意受那个气、花那个冤枉钱啊?   说到底,国际奥委会要是不改变自己那套官僚又苛刻的作风,别说中国不愿意办,以后愿意接奥运会的国家只会越来越少——毕竟谁也不想吃力不讨好,忙活半天还得看他们的脸色。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从2008到2022,两届奥运会有哪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