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台湾名嘴,赖岳谦说,十年前当大陆提出2025年规划时,欧美那些国家非常的紧张,追着大陆一路猛打,打到后来却突然发现,自己被拖得精疲力尽,大陆没有被打倒,反而却发展得更加的强大。 十年前大陆“2025规划”刚公布时,欧美确实慌了神,这份聚焦高端制造的规划,把半导体、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列为突破重点,直接戳中了欧美长期把持的产业高地。 这就像一个勤奋的学徒,在学会了所有基础手艺后,突然宣布要开一家自己的旗舰店,还要做最顶尖的定制产品。对于那些习惯了坐在金字塔顶端,享受着技术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的“老师傅”们来说,这无疑是挑战,更是威胁。 他们害怕的,不仅仅是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而是整个游戏规则被改写,自己辛苦百年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对手越过。 于是,一场全方位的“围堵战”迅速打响。贸易战的关税大棒挥舞起来,试图用经济成本逼退大陆的产业升级。更狠的招数还在后面,一份份“实体清单”像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大陆科技企业的命门。 华为被切断了高端芯片的供应,中兴一度陷入休克,一系列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被列入黑名单。欧美国家的算盘打得很精:只要卡住你最关键的几个环节,比如半导体制造设备、核心工业软件,你的整个宏伟蓝图就会变成一堆废纸。他们以为,这会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打击,能让大陆的产业雄心知难而退。 然而,他们低估了这种外部压力所能催生的内部爆发力。当所有的捷径都被堵死,当所有的“买买买”都变成不可能,一种前所未有的求生欲和使命感被激发了出来。大陆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产替代”运动。这不再是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是一场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全民战役。 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和企业扎进那些曾经被忽视的“冷门”领域,从最基础的材料、最精密的零部件开始,一点点地啃硬骨头。 华为在被极限施压后,不仅没有倒下,反而推出了自家的鸿蒙系统和麒麟芯片,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但这种从零到一的突破,其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 更让欧美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围堵,反而帮助大陆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市场筛选和产业升级。那些过去依赖进口、安于现状的企业被淘汰,而那些敢于投入、勇于创新的企业则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当欧美还在传统燃油车的舒适区里犹豫时,大陆已经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巨大的市场和政策支持,实现了弯道超车。 如今,比亚迪、蔚来等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甚至开始大举进军欧洲,这让昔日的汽车巨头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这种在逆境中生长出来的新产业,其根基之牢固、竞争力之顽强,远非顺风顺水时所能比拟。 打了几年,欧美自己先感到了疲惫。他们发现,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们可以完全掌控的。全球供应链盘根错节,想要彻底“脱钩”无异于一场经济自杀。美国的芯片企业失去了大陆这个最大的市场,营收大幅下滑,反过来又影响了他们研发新产品的投入。 欧洲的高端制造业,也因为能源危机和成本上升,竞争力不断削弱。他们原本想通过一场速决战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结果却陷入了一场消耗战,不仅没能拖垮对手,反而让自己内部矛盾重重,步履蹒跚。当他们回过神来,却惊愕地发现,大陆已经在这场压力测试中,建立起了一套更具韧性和自主性的工业体系。 赖岳谦的这番观察,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用过去的成功经验,去应对一个全新的、快速变化的对手,本身就是一种刻舟求剑。大陆的“2025规划”或许在具体目标上有所调整,但其核心精神——即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决心——已经被这场外部打压彻底固化,并转化为了实际行动。 那么,这场围绕科技和产业的博弈,最终会走向何方?是形成一个两极对立的技术世界,还是会在新的平衡中找到合作的可能?这恐怕是未来十年,全世界都需要共同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