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天·斯蒂格利茨说,中美两个国家都不太高兴,美国不想当第二,中国压根儿也不想做老大。这样的声音,其实这些年在咱们舆论场上一直有说,从奥巴马当政时想搞G2时就在调侃。 咱们也不是不想当老大,我们要做的这个老大的水到渠成,而不是勉强为之。如果四方宾服、水到渠成,当老大自然没有什么不可。那什么是四方宾服、水到渠成呢?中国的国力、军力稳居世界第一是必须的吧,全世界通行的货币也得是人民币吧,最好各国大学毕业都要考汉语四级,中国的权威媒体平台成为世界的权威媒体平台等。总之,软硬实力得无出其右。 说白了,这种境界不是靠喊口号或者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它是一种让外界不得不承认、甚至主动靠近的压倒性优势。 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工业制造能力,都稳稳地站在世界之巅,它的军事力量足以保障全球贸易路线的畅通无阻,能够保护自己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合法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这种力量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是成为世界秩序的稳定器,当出现危机时,各方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是你,而不是别人。这种实力的第一,是“水到渠成”最坚实的河床。 有了硬实力的基础,金融上的话语权便顺理成章。如果人民币能够像今天的美元一样,成为全球通行的储备货币,各国央行都将其作为重要的资产配置,国际贸易,特别是能源交易,普遍采用人民币结算,那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个国家掌握了全球经济的血脉。数字人民币(e-CNY)的探索和推广,或许就是为这条未来的金融大河挖掘的一条关键渠道。 它绕开了传统的金融壁垒,用技术的方式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铺设了一条快车道。当全世界的经济脉搏都和你的货币跳动一致时,金融上的“四方宾服”才算真正落了地。但这还不够,经济的强大往往会催生文化的向外辐射,这才是更深层次的“服”。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却最能深入人心。当各国的大学校园里,学习汉语不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是像今天学习英语一样,成为了解前沿科技、欣赏经典文学、融入主流学术圈的必备技能,那种影响力是根植于思想深处的。 这不仅仅是设立几所孔子学院,而是当中国的影视作品、网络文学、游戏动漫能像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亿万拥趸;当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能成为全球年轻人追逐潮流、表达观点的主要阵地。 这种文化上的吸引力,是一种让人心甘情愿靠近的软实力。它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因为你这里有好东西,别人主动来学、来模仿。 当一个国家的权威媒体平台,其发布的消息和分析能成为全球舆论场的重要参考,甚至能设定议程,那这个国家才算真正掌握了定义世界的话语权。 归根结底,这种“水到渠成”的领导地位,是一种全方位的、无出其右的综合体现。它不是单一领域的冒尖,而是硬实力、金融力、文化力、话语权的叠加共振,形成一种让世界无法忽视、难以替代的核心地位。 这更像是一种自然演化的结果,而非一场精心策划的登顶表演。但这条通往“水到渠成”的道路,是否是唯一的路径?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这样的“四方宾服”是否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成功的终极标准?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