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斯海默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时称,美国大量下层阶级甚至中产阶级民众对执政精英尤其是自由派知识分子极为不满。普通美国人很难支付住房成本和食品成本,更广泛地说,是日常生活成本。而这,都是因为统治精英即管理政府的人利用制度牺牲普通人的利益,中饱私囊。 这也是为什么说,美国从全球化中获取了巨大利益,经济增长速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位居前列,可普通民众的愤怒日甚一日,最终选出了特朗普这个西方建制派认为的“怪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精英阶层制度性地牺牲普通人利益,而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特朗普救不了美国,因为他也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只不过换了一副面目来牺牲普通人的利益罢了。 这番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美国当下社会撕裂的一个隐秘房间。你看看那些经济数据,确实挺亮眼的,GDP增长、股市新高,可这些数字似乎跟街头的普通人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 玻璃这边,是很多人为了每个月的房租账单发愁,是超市里一篮子普通食品的价格涨得让人心惊,更别提那如同无底洞般的医疗账单了。 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一个中产家庭瞬间跌落谷底,这种恐惧感,是冰冷的经济报表无法体现的。人们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里拼命奔跑,却始终停留在原地,而那些站在控制台前的人,正享受着机器带来的所有红利。 这种被牺牲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当政策制定者们围绕着华尔街的指数波动而欢呼时,他们似乎忘记了,量化宽松放出来的水,大部分都流入了资产市场,推高了股价和房价,让有产者财富暴增,却让无产者的入场券变得更加昂贵。 当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复杂的税务安排将利润转移到海外时,本土的工厂却在悄然关闭,留下一个个锈迹斑斑的工业城镇和大量失业的工人。 精英们谈论着全球化的宏大叙事,谈论着效率最大化,但对于那些被这股浪潮拍在沙滩上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个他们被抛弃的体面说法。 整个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筛子,不断将财富向上筛选、集中,而普通人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手中的沙子越来越少。 于是,愤怒开始积聚,像地下的岩浆一样寻找出口。人们厌倦了那些口若悬河、承诺多多却从不兑现的政治家。他们渴望一个彻底的局外人,一个敢于砸碎一切的人,却没想过,砸碎旧世界的锤子,本身也可能是一件武器。 特朗普的出现,恰好迎合了这种情绪。他用最直白、甚至粗俗的语言,说出了许多人心中的不满和怨恨。 他攻击主流媒体,攻击建制派,攻击所有那些被普通人认为是“高高在上”的精英。他的支持者觉得,终于有个人替他们发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怪胎”,或许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然而,这剂猛药最终没能治愈顽疾,反而可能加重了病情。特朗普上台后,人们发现他似乎只是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玩同样的游戏。 他推出的那些数字产品,无论是NFT还是所谓的“真相社交”,更像是一场场利用粉丝热情精心设计的资本游戏,信息不对称的镰刀挥向的正是那些最信任他的人。 他旗下的公司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这种操作往往让早期投资者和内部人士赚得盆满钵满,而跟进的散户则面临巨大风险。 更不用说,他将总统职位的影响力变现为家族商业利益,这种公私不分的做法,将“中饱私囊”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他起诉自己的政府,索赔巨额款项,这种操作在政治伦理上几乎是闻所未闻,却真实地发生了。这让人不禁怀疑,他究竟是来“排干沼泽”的,还是来把沼泽改造成自己私人钓鱼塘的? 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被设计成无论谁上台,最终受益的都是少数顶层人物时,民众的选择还有多少意义? 无论是传统精英还是民粹强人,似乎都只是在用不同的剧本,演绎着同一个收割的故事。普通人的愤怒,就像一次又一次被点燃的火焰,照亮了舞台,却始终无法改变舞台的构造。 这种循环往复的失望,或许比单纯的贫困更让人感到绝望。当一个社会失去了向上流动的阶梯,当努力工作不再能保证体面的生活,当信任被一次次地透支,人们还能相信什么? 这或许才是米尔斯海默那番话背后,最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对于这种现象,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