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38岁安全员猝死在3000米考核线上:制度的尺子,量得了体能,量不出人命,这到底

38岁安全员猝死在3000米考核线上:制度的尺子,量得了体能,量不出人命,这到底保护了谁的安全 近日,南航一名38岁航空安全员在3000米体能测试中猝死的消息,让人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事情过去几天了,公司发了通报,医院确认了抢救过程,可一条活生生的命,就在一场跑步考核中没了。 很多人可能第一次知道,原来航空安全员每年都要参加“DT考核”,而3000米跑步是其中一项。听起来是常规训练,可跑过长跑的人都懂,3000米不是随便就能轻松完成的,尤其对于接近40岁、平时未必有系统训练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场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 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必须有3000米?是为了安全员在飞机上能追得上歹徒?还是为了“保持形象”?如果真的是职业必需,那训练是不是应该更科学、更个性化?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去量每一个人。 有句话说得特别对:“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算这位员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果没有这场强制性的跑步,他会不会还在正常工作、陪伴家人?当一项制度让人拼到生命最后一刻,我们是不是该回头看看,制度本身有没有问题? 航空安全员不是运动员,他们的职责是保卫飞机与乘客安全,这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反应力、判断力、控制力,而不只是耐力。如果训练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规章”,却忽略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差异,那就是在赌人命。 现实中,不少单位都有类似的“一刀切”考核——不管年龄、不分岗位,统统按同一标准来。美其名曰“严格管理”,实际上是不是懒政?是不是对员工生命的不负责任? 南航说“已成立专项工作组”,也表示会帮助家人。这是企业该有的态度,但我们更希望看到的,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预防。能不能把体测标准做得更人性化?有没有更科学的评估方式?愿不愿意真正倾听一线员工的声音? 一个优秀的安全员离开,不是因为执勤中的危险,而是因为一场本可避免的考核。这样的结局,值得每一家重视“制度”、却轻视“人”的公司深思。 希望这样的悲剧,能推动改变。也希望每一个在岗位上认真生活的人,都能被制度温柔以待,而不是被标准压垮。 爆料 分享今日的感悟 社会百态 注:来源新黄河,如有侵权和不实之处,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