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92年,北京一名47岁的流浪汉因没有暂住证被送进收容所,填写籍贯信息时,警察

1992年,北京一名47岁的流浪汉因没有暂住证被送进收容所,填写籍贯信息时,警察突然愣住,满脸震惊地问道:“怎么可能是您?” 王耀军这个名字,在当时北京的一些街头巷尾,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从河南到河北,再到北京,许多老旧的墙壁、桥墩、甚至是废弃的厂房上,都曾出现过他用粉笔或石灰写下的诗句。 他的诗通俗易懂,却又像一把锥子,能轻易刺破生活的表象,直抵人心,有人说他是个疯子,也有人说他是个隐世的高人,但谁也无法将这个名字和一个被收容的流浪汉联系在一起。 消息不胫而走,王耀军的故事也随之被层层揭开,他的悲剧,始于1970年,那一年,他是河南杞县一个成绩优异的农家子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完高考,所有人都以为他将是村里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 然而,命运的恶意来得猝不及防,他的大学名额被一个有权有势的干部子弟顶替了,那封本该属于他的录取通知书,成了他一生都无法触及的梦想。 这场变故,像一记重锤,彻底砸碎了他的人生规划,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后,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因病去世,这让他不得不彻底放弃复读的念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白天,他是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农民,夜晚,昏暗的煤油灯下,他才变回那个热爱文字的读书人,读书和写字,成了他在无尽的苦闷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周围的村民无法理解他的坚持,认为他不务正业,是个被读书读傻了的“怪人”,后来,公社选拔宣传员,他本以为这是个机会,却因不善言辞、不懂变通而再次落选。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他终于决定离开这个让他窒息的故乡,开始四处流浪,他带上的不是干粮,而是粉笔和石灰块,他要把内心的愤懑与不甘,统统写在天地之间。 从此,一面面墙壁成了他的稿纸,在河南许昌的甘罗祠,他面对十二岁拜相的少年天才,写下“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道尽了一个文人最后的傲骨。 在路边看到贫穷的父亲在孩子面前抬不起头,他感同身受,在墙上写下“子嫌父低人一等,父怕儿学不如人”,这句诗后来被无数人传抄,因为它写出了最底层家庭的心酸与期望。 他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刺穿现实的锋利,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着一个被时代遗忘的个体的呐喊。 1992年在北京收容所的那次经历,让他短暂地进入了公众视野,民警被他的才华与遭遇打动,破例将他释放。 临走时,王耀军即兴赋诗:“大鹏锁囚笼,有翅难飞腾”,寥寥数字,是他半生困顿的写照,有商家看中他的名气,想出钱请他写广告,被他断然拒绝。 他宁愿继续过着食不果腹的流浪生活,也不愿让自己的诗歌沾染上一丝铜臭,他偶尔靠写字换来一点微薄的收入,却常常用来资助比他更困难的学生和孤寡老人,他的身体在底层挣扎,但他的灵魂始终保持着高贵与纯粹。 2012年,这位漂泊了一生的诗人因病去世,享年67岁,他走的时候,身边除了一张写满诗句的纸,再无他物。 他的好友李济民不忍其才华就此湮没,耗费心力,走遍他曾流浪过的地方,将那些散落在墙上的诗作和手稿一一收集整理,最终出版了《“墙上诗人”王耀军》一书。 这本诗集,让这位民间诗人的故事得以流传,王耀军的一生,是被命运辜负的一生,他本该在大学的殿堂里挥洒才情,却被迫在街头巷尾颠沛流离。 他没有选择屈服或沉沦,而是用一支粉笔,向不公的命运发起了持续一生的抗议,那些曾经刻在墙上的字迹,或许早已被风雨冲刷,但它们所代表的那份不屈的精神,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信源:河南杞县民间诗人王耀军诗集研讨会在开封举行——西部文明播报2021-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