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目前最欠缺的不是钱,不是先进战机,而是规划和定力!就拿五代机来说,今天花钱买进俄罗斯苏57的生产线和技术转让;明天又要买法国的阵风战机;后天再花费数十亿美元采购国产阵风战机;最近又宣布跟法国联合开发五代战机发动机……这可不是我随口胡说,而是他们这几个月以来的官方或资深媒体报道。 说起印度空军这几年折腾的采购事儿,真的让人看不懂。钱不是问题,他们国防预算年年涨,2025财年军费就砸了7.5万亿卢比,空军分到不少。可先进飞机呢?苏-30、阵风这些家伙事儿倒是有,可中队数量还卡在30个左右,离授权的42个差老远。到2035年,好不容易爬到35-36个中队,这进度慢得像蜗牛爬树。问题出在哪儿?不是缺银子,也不是飞机买不到,而是规划散沙一盘,定力不够,总想一口吃成胖子。结果呢,资源拉锯战打得火热,最后啥都半吊子。 先聊聊苏-57这事儿。俄罗斯的第五代隐身机,本来印度2010年就看上眼了,那时候MMRCA招标还把苏-30MKI拉出来比。可后来阵风中标,苏-57项目就黄了。转眼2025年9月,印度国防部又开始评估采购计划,先从两中队36架起步,总量可能冲到140架,主要是填补远程打击的空档。俄罗斯那边积极得很,提出供应加本地生产,HAL工厂在纳西克能组装,还带技术转让。听起来美滋滋,可印度不干,非得把俄罗斯的Byelka雷达换成自家DRDO的Uttam和Virupaksha GaN基AESA系统。这雷达国产化是好事,但谈判一卡壳,整个deal就悬了。媒体报道说,这波操作是为了避开制裁风险,顺带推自力更生,可你想想,换雷达就得重改航电,兼容性测试至少拖两年,钱花了,时间没了,空军飞行员还得等。俄罗斯人估计也郁闷,本来想靠印度打开出口大门,现在又得从头谈。 这还没完,阵风战机那边又搅和进来。法国达索的这货,2016年紧急买了36架,帮印度空军稳住了中型多用途机的位置。2025年上半年,空军又推114架的采购提案,直接政府间协议走起,总价超2万亿卢比,重点是本土化率超60%。Tata Advanced Systems和达索6月签了四份生产转让协议,在海得拉巴建厂,专产机身部件,年产能24架。这步棋下得不错,印度想借此练手工业链,出口东南亚市场。可问题是,MRFA招标本来是多型号比拼,现在阵风直奔终点,Eurofighter和F/A-18这些竞争者全凉凉。空军高层说,这是为了快点补中队缺口,但批复卡在财政部,10月报道显示采购目标缩水,生产线招聘都缓了。结果呢?现有36架阵风得先升级,最近又批了1500亿卢比买Meteor空空导弹,射程超200公里,专为BVR作战。这导弹牛是牛,可光买弹不买机,阵风的潜力就白瞎了。更别提维护成本,法国备件贵得离谱,印度技师培训还得飞巴黎,空军仓库堆满混杂零件,系统整合成难题。 再说说国产阵风这概念。印度总爱喊“Make in India”,阵风本土版就是典型。Tata和HAL联手,计划从机身到部分航电都本地造,目标是114架全覆盖。可现实骨感,2025年9月提案刚上桌,供应链就出岔子。铝合金加工依赖进口,达索技术转得慢,工厂调试得半年起步。空军想用这批机替换老米格-21和捷狮,可时间表一拖再拖,边境巡逻还得靠苏-30顶着。想想看,花数十亿美元砸进去,最后飞机飞不起来,或者飞起来后和苏-30不搭调,编队作战信号延迟,实战里吃亏的多大?这不就是典型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吗?规划没定型,总觉得下一个弯道超车,结果弯道里撞车。 最逗的是五代机发动机这块。印度自家的AMCA项目,第五代中型隐身机,原型机本该2024年首飞,现在推到2028年。为什么?发动机卡壳。GE的F414给第一批次凑合,可推力110kN不够用,第二批次得上120kN级。8月,印度和法国Safran签了70亿美元协议,联合开发这玩意儿,跨度10年,预算2万亿卢比。Safran带技术,印度出钱出人,目标是隐身涂层和高推重比。听起来高大上,可这跟苏-57和阵风的采购撞车了。AMCA是长远货,得等2030年后服役,现在边境紧张,空军急需现货。结果呢?一边谈苏-57生产线,一边推阵风本土化,再一边搞发动机联合,这三条腿走路,科研团队分身乏术,预算交叉补贴,DRDO实验室灯火通明却产出慢。媒体直指,这是缺乏长远蓝图,短期需求总压过战略布局。 要我说,印度空军得学学别人,一步步来。钱多飞机多没用,得有清晰路线图:先稳中队数量,再推第五代,最后建生态链。否则,这波多头并进,十年后回头看,就是一地鸡毛。空军兄弟们辛苦了,飞天保家卫国不易,可高层多想想长远,别让飞行员在云端等零件。希望他们早日醒悟,沉下心干一件事儿,那空中屏障才真稳。毕竟,空军强不强,关乎国家脊梁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