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作诗极为严谨。他在骑驴拜访友人李凝途中,构思诗句《题李凝幽居》,其中一句原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他反复吟诵,觉得“推”字不妥,又考虑改为“敲”。于是他在驴背上比划“推”与“敲”的动作,陷入沉思。
正当贾岛沉浸在炼字之中,驴子不慎冲撞了当时京城长官韩愈的仪仗。韩愈责问原因,贾岛坦言自己在思索诗句,犹豫“推”与“敲”之选。韩愈听后沉思片刻,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夜深人静,敲门更显礼貌,也更有声响之美。”
贾岛听后大为感动,称韩愈为“一字师”。
自此,“推敲”成为汉语中形容写作或做事时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也成为文学创作中“炼字”的典范。
🪶 原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这首诗描绘了幽静隐居之所,意境清远,炼字之功尤见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