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中美会晤完,特朗普宣布了!特朗普说,如果以1到10分来衡量,这次中美会晤可以打1

中美会晤完,特朗普宣布了!特朗普说,如果以1到10分来衡量,这次中美会晤可以打12分。还表示对华关税下调至47%。   特朗普的风格向来如此,喜欢用夸张的表达制造噱头,这次更是把满分标准都打破了,但这背后藏着的,或许是他们扛不住关税战反噬的现实。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特朗普这回又整出“大新闻”了——会晤刚结束,他当场宣布给这次中美谈判打“12分”,还说对华关税要降到47%,这俩数字听起来挺唬人,一个冲破满分,一个砍掉一半,但真拆开看,其实是美国自己“被逼着往回走”。   先说这47%,前几年美国对中国加的关税高得离谱,最高能飙到两百多个百分点,本来是想逼制造业回流、缩小贸易逆差。   结果几年下来,不但没回去几家厂,反倒让逆差涨了十几个百分点。   美国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贵——买衣服贵、买家电贵,研究机构测算每个家庭一年白花一千多美元,全算到消费者头上。   制造业也没讨到好,原材料关税高,生产成本蹭蹭往上,订单被别国抢走,工厂关门的比回流的多,2025年上半年,美国制造业的景气指数掉到九个月来最低。   企业喊苦,农民也不干了。   尤其是大豆,中国几乎不买美豆的时候,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直接“心碎”,他们可是特朗普的基本盘。   眼看仓库里的大豆越堆越多,特朗普不得不想办法补这一票,于是降关税、放点“利好”,再夸一句“12分成功”,顺理成章成了自救动作。   更糟糕的是,稀土和芬太尼问题都卡着美国命门,稀土是芯片、军工的必需原料,十年都难找替代;芬太尼泛滥又压得白宫喘不过气,没中国合作根本解决不了。   于是“下调关税”成了换合作的台阶。   中方呢?态度一直稳,商务部说得明白:双方互有让步,美国暂停一些出口限制,中国延长部分关税排除、禁毒合作恢复,但稀土核心管制条款一寸没动。   中国手里的牌更多了——RCEP覆盖、欧洲和东盟市场补位,92%的美企不愿撤离中国。   所以,这次“47%”其实是美国自己松口,是经济、选票和供应链三重压力的合力,特朗普当然要把这说成“外交胜利”,不然选民以为他白打了七年关税战。   网友的评论也挺直接:他这“12分”,更像是给自己找台阶。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12分”会晤的真正看点,不在特朗普嘴上,而在后面能落地多少,嘴上降关税是一回事,企业能不能真感受到轻松,是另一回事。   毕竟美国以前也玩过这招——表面降一波,背地里换个名目加回来,或者在技术、投资上设更多门槛。   这次说降到47%,其实是从高关税的悬崖往下撤一步,不是大礼包,而是止血,美国财政部早就有人放话,这种关税战“难以为继”。   物价高、选票掉、工厂倒,能不往回退吗?特朗普还要连任,自然得找个“外交成果”安抚选民。   但中国这边没急着回应热词,也没吹什么“巨大成功”,反倒是稳稳地推进,对外强调“合作要平等尊重”,对内继续守着底线:稀土关键条款不松口、制造业升级不停步、区域贸易继续扩张。   换句话说,中国这次没“接招”,而是用实力和市场话语权稳住了主动权。   光伏产业就是最好的例子,十年前美国加30%的反倾销税,想把中国企业赶出市场。   结果晶科、隆基这些公司硬是靠技术突围,把电池效率提升一大截,还跑到非洲、南美开疆拓土,如今连得州电网公司都主动找上门。   事实说明,封锁打压不但没奏效,反而逼出了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这次也一样,美国降关税是现实逼的,而中国的底气来自长期积累,中欧班列连着51%的RCEP市场,美国不再是唯一的出口方向,中美的较量已经从“你打我防”变成“各算各的账”。   未来的关键是:这47%的数字能不能变成实际政策?稀土合作能否重启?大豆采购能不能兑现?这些才是真指标。   市场已经给了反应,大豆期货涨了几个百分点,但谁都知道数字不等于履约,要验证,得看接下来几个月的船运数据和官方清单。   说白了,这次“12分”的会晤,标志着中美贸易战真正从“硬碰硬”进入“算细账”的阶段,特朗普想用夸张话术遮掩让步,中国则用稳健策略稳住优势。   事情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经济规律比政治姿态更倔强——该疼的地方总得有人先喊疼。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