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渚豆制品香,一早卖到晌”,作为郎溪县梅渚镇的传统招牌产业,豆制品承载着当地人数百年的味觉记忆。然而,此前生产小作坊“小、散、乱”的问题,既让传统美味面临“品质隐忧”,也制约了产业发展。今年来,郎溪县市场监管局根据宣城市市场监管局的部署以及精心指导下,联合梅渚镇政府精准发力,以“精准施策、政策扶持、创新机制、强化宣传”四大举措推进专项整治,不仅守住了老味道的“纯正底色”,更让梅渚镇豆制品产业踏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精准施策,“一坊一策”破解“散乱困局”。摒弃传统整治中“重关停、轻提升”的模式,郎溪县市场监管局将梅渚镇豆制品小作坊按“合规基础”划分为“基础达标型”、“潜力提升型”、“整改攻坚型”三类,实施“一坊一策”精准指导。一是对“基础达标型”作坊,发放《生产流程规范清单》,重点指导原料采购台账、生产加工、产品包装记录等细节完善,助力其“稳合规、提品质”;二是对“潜力提升型”作坊,联合镇政府提供“改造方案上门服务”,帮助优化生产车间布局、添置卫生防护设施,推动其从“合规”向“优质”跨越;三是对“整改攻坚型”作坊,组建专项工作组“一对一”帮扶,明确整改时限与标准,帮助小作坊按照规范生产要求整改到位,对拒不整改的依法依规关停,实现“整治不缺位、提升不遗漏”。
政策扶持,“真金白银”激活“升级动力”。为扶持小作坊提升改造,将全镇8家豆制品小作坊纳入镇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完成改造提升、达到规范标准的小作坊,按改造投入的20%给予补贴,单个作坊最高补贴5000元。目前已为5家小作坊发放补贴共计1.5万元,淘汰了3家产能落后、无改造能力的小作坊。郎溪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门,为小作坊对接优质大豆供应商,以“团购价”降低原料成本;邀请食品生产专家开展实操培训,手把手教小作坊主掌握卫生管理、品质控制技巧,让“老手艺”配上“新技能”。
创新机制,“长效护航”守住“传统美味”。为避免整治后问题反弹,郎溪县市场监管局创新建立两项核心机制,筑牢长效监管防线。一是“小作坊管家”机制,给每个小作坊配备1名“小作坊管家”,负责小作坊日常巡查、政策解读、问题反馈等全链条服务,帮助小作坊解决设施改造、资质办理等难题;二是推行“阳光作坊”制度,将小作坊证照信息、承诺书和监管信息进行公示。实行“三公开三服务”即公开食品添加剂使用、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公开产品检测情况,对从业人员培训、加工过程管理和产品检验开展服务,帮助小作坊建立基本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强化宣传,“双向赋能”,打通“信任堵点”。针对消费者对豆制品安全的担忧、小作坊主对规范经营的困惑,郎溪县市场监管局开展“双向宣传”,架起“安全桥”。一是面向小作坊主,举办规范经营现场会,选取1家“标杆作坊”作为实训点,组织其他作坊主实地学习生产规范、卫生管理等经验;二是推行“阳光作坊”制度,将小作坊证照信息、承诺书和监管信息进行公示。实行“三公开三服务”即公开食品添加剂使用、公开监督检查结果、公开产品检测情况,对从业人员培训、加工过程管理和产品检验开展服务,帮助小作坊建立基本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如今走进梅渚镇的豆制品小作坊,昔日“脏、乱、差”的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环境整洁、流程规范、品质可靠”的“小而美”经营主体。截至目前,梅渚镇豆制品小作坊合规率稳步提升,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100%,消费者投诉量同比下降90%;全镇豆制品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带动了附近村民稳定就业。这场专项整治,既保住了梅渚镇的“传统味”,更让这门老产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特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