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为企业减负担让群众少跑腿——海东市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

政务服务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更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海东市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将政务服务“硬实力”的锻造与营商“软环境”的优化深度绑定,从大厅里的“效率革命”到田野间的“服务延伸”,从企业办事的“减法清单”到群众体验的“加法升级”,交出了一份既有温度又有速度的发展答卷。

走进海东市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高效、便捷、暖心的便民服务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缩影——市级中心进驻45家单位、设95个窗口,六县区政务中心共进驻行政单位126家、便民企业58家、设477个窗口。数字背后,是政务服务“硬实力”的全面进阶。

海东市94个乡镇、1274个村社实现服务站点全覆盖。市级中心推行“八免”服务,免费邮寄、打印复印等举措,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多数政务中心配备母婴室、自助终端,24小时自助服务区可办理社保查询、证照打印等20项高频事项,部分县区还把“帮办代办”服务送到偏远山村,让老人不用再为办医保往返县城。

“以前办跨省业务得‘跑断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办!”这是海东企业主对“跨省通办”的真切感受。海东市与西宁市、甘肃省兰州市组建兰西城市群政务服务一体化联盟,梳理211项通办事项,2024年受理跨省业务6.7万件;“一网通办”覆盖90%以上事项,互助土族自治县通过选聘高校毕业生担任村社“网办员”,手把手教村民线上办事,税务与市场监管部门实时共享信息,企业变更登记实现“不见面审批”,“指尖办”成为新常态。

自今年7月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公章,至今已为近百家企业节省成本超5万元;互助县开展“局长进大厅”活动,局长们以“办事群众”身份走流程,当场解决“材料重复交”“流程绕弯子”等问题120余件;化隆回族自治县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23项事项允许“先办后补材料”,曾有农户因身份证丢失,凭承诺书当天就办好了低保申请,真正破解“来回跑”难题。

从“有保障”到“有活力”的升级

如果说政务服务“硬实力”是骨架,那营商“软环境”就是血肉。海东市以政策落实为“粘合剂”、以服务优化为“催化剂”,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2025年新设经营主体较2024年同比增长41%,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没想到税费优惠政策会主动找到我!”海东某小微企业负责人说。为提升企业获得感与满意度,海东持续深化惠企政策落实机制,依托征纳平台精准推送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出口退税流程,压缩办理时限,提升资金周转效率;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彰显服务温度。

“以前注销企业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线上‘一网办结’,3天就搞定!”这是海东企业注销服务的新变化。为优化营商环境,海东市在要素保障与办事体验方面持续发力,推行“店小二”式代办服务,提供“一对一”全流程帮办代办,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企业注销服务实现线上“一网办结”,大幅精简时间与材料,推动退出市场更便捷高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疑难问题解决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推行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水电气热等进驻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提升便利度。

同时,海东在市县两级中心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窗口,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事项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民和县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企业开办从“多窗跑”变为“一站式”,办理时间从3天缩至1天;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建立定期会商制度,针对群众反映的“社保转移难”问题,协调人社、医保部门打通数据接口,实现“一次申请、两地通办”,部门协同从“分散作战”变为“集中攻坚”。

以“优”无止境绘就发展新蓝图

成绩属于过去,优化永无止境。面向未来,海东市将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优服务”为目标,持续巩固政务服务与营商环境建设成果,让“硬实力”更硬、“软环境”更优。

在政务服务“硬实力”提升上,海东将重点补强基层设施短板,为乐都、化隆等县区政务中心扩容升级,确保部门“应进必进”;增配自助终端并配备专职引导员,制作“图文版操作指南”,帮助老年人、农村群众用好智能设备;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不动产、税务等部门数据互通,解决“重复提交材料”问题,加强“青松办”App宣传推广,力争2026年网上办理率突破40%。同时,在全市推广民和县免费刻章、化隆县“容缺办理”等特色服务,让暖心举措惠及更多群众与企业。

在营商“软环境”优化上,海东将搭建“一站式”政策兑现平台,实现补贴申请、审核、发放全流程线上化,缩短资金到账时间;推动“村级代办”全覆盖,2026年前实现所有行政村代办点标准化建设,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享受优质服务。

未来,随着各项规划的落地见效,海东必将成为政务更高效、服务更暖心、企业更安心、群众更舒心的“宜业宜居之城”,让改革的红利持续滋养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