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就这么说吧,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不担心这种问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可能会有不少人困惑,为什么西方对俄罗斯半导体下了死手,这个国家依然能在高科技制裁下稳稳当当地运转? 先看现实: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风波后,欧美对俄罗斯的高科技限制就开始收紧。到俄乌冲突爆发,制裁直接升级,芯片和光刻机几乎被堵死。 众所周知,ASML的顶级EUV光刻机是当今纳米芯片制造的关键,但俄罗斯根本买不到。按常理说,半导体被卡,很多国家早就顶不住了,可俄罗斯偏偏能硬扛住,这是为什么? 其实俄罗斯的半导体战略就是“够用就行”。他们并不热衷追逐全球最先进的7纳米、5纳米技术,反而把重心放在实用可靠的老工艺上。 俄罗斯本土的芯片企业,比如Mikron和Angstrem,现在还在搞90纳米、130纳米这些上世纪末的技术,看起来“落后”,其实完全能满足军工和工业需求。对于导弹、雷达、坦克等军用设备来说,稳定和抗干扰比极致性能更重要,60纳米到250纳米的工艺足以应付。 而俄罗斯在被封锁后,反而更灵活地利用全球供应链漏洞。中国成了他们最大的芯片供应国,通过香港、土耳其、阿联酋等地转口,西方品牌的芯片照样流入俄罗斯。 数据显示,中国供应占到进口总量的绝大部分。再加上灰色市场、家电拆解等多种渠道,俄罗斯芯片荒的问题始终没有演变成真正的断供危机。 俄罗斯政府也在加码投资半导体产业。2023年,官方宣布未来几年将投入数十亿美元搞芯片产业升级。 虽然还没能力造出主流的10纳米级别芯片,但本土350纳米光刻机已经能量产,虽说技术水平像是30年前,但投入低,军用够用,能自给自足才是关键。 和白俄罗斯联合研发光学零部件,也是为了避开西方的专利壁垒,哪怕慢一点,也要把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CPU架构上也有自己的思路。比如与中国合作,采用LoongArch架构的处理器,既绕开美国技术许可,也兼容本土系统。 虽然性能比不上国际顶级芯片,但军工、政务、金融等关键领域完全够用。俄军新一代防空系统、电子战装备,用的还是这些老工艺的芯片,整体设计和软件优化让硬件短板不再致命。 再看看世界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像俄罗斯这样焦虑?答案很简单: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本身就掌握着供应链上游,关键材料和设备在自己手里,根本不怕被卡。 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芯片不是命根子,用进口加中低端组装,日子过得去就行。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全链条自给,连美国也要依赖荷兰和台湾供应商。 俄罗斯之所以看起来“镇定”,其实是一种被动中的主动——既然比不过,那就不和你正面竞争,专心把军事、能源、工业用芯片保障好,民用市场靠进口补齐。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俄罗斯的灰色市场极其活跃。无人机、家电、汽车拆解出来的芯片大量流入军工和民用行业,黑市和转口贸易让西方的封锁总有漏洞。 美国的追查越来越严,可俄罗斯总能找到新通道,就像和伊朗、朝鲜等国的经济合作圈一样,资源互补、规避风险。 俄罗斯并没把芯片自给作为“全民运动”,不像中国那样全产业链发力。中国追求自主可控,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到封装都要“国产替代”,投入巨大。 而俄罗斯专注于自己最重要的领域,剩下的能买就买、能拆就拆。军工用芯片自给率高达80%,靠的就是苏联遗产、逆向工程和灵活采购。 当然,俄罗斯也有长远打算。科学院设定了到2037年自主研发11纳米光刻机的目标,分阶段推进,但不急于求成,能用的先用,等时机成熟再升级。 专家普遍认为,受限于高纯原材料和激光等关键技术,短期内很难突破,但俄罗斯的目标明确,方向清晰。 面对全球半导体“冷战”,俄罗斯像一个灵活的游击队,不和你比谁更先进,而是比谁能坚持得更久。只要军工体系运转顺畅,电子战装备能用,俄罗斯就能守住底线。与此同时,他们不断拓展进货渠道,东南亚、中东、非洲,哪里有货就去哪儿找。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俄罗斯这种“实用主义”路线是被动妥协,还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