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德林本报通讯员姚淑心邱杨
“小区面貌整体提升,路灯更亮了,一座座崭新的车棚安装了充电桩,居住环境更加舒心了。”10月16日,在德城区金谷园小区,居民提起老旧小区改造赞不绝口。金谷园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的快速推进,得益于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实施模式,有效破解城市更新项目怎么建、钱从哪里来、城市怎么管等问题,让城市更加宜居智慧,让群众生活更方便舒心。
“十四五”期间,我市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更新,既抓“面子”颜值提升,更抓“里子”功能优化,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着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底蕴的宜居之城。坚持城市更新与城市体检一体化推进,实施片区综合改造78个,实施中心城区城建项目526个,东风路跨岔河东大道立交桥、市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雨洪资源利用等一批项目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品质显著增强。全市建成海绵城市238平方公里,新改建供水、燃气管网1300公里,全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及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8%,城市承载能力和韧性持续提升。
近几年,我市先后实施了新湖片区、太阳城片区、沟盘河片区、苏禄王御园片区等城市更新项目,拆旧建新,扩容提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岔河两岸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堤岭安置区,周边的广川中学已建成交付使用,智慧停车场、购物商场、公园等配套设施齐全,可充分满足群众居住、生活、娱乐等需求。
我市把城市视为有机生命体,自2022年起持续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围绕住房、小区(社区)、街区和城区4个维度,坚持问题与目标导向,精准查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根据体检结果,明确了“短期消隐患、中期更新老化设施、长期完善功能”的实施路径,针对性推进生态修复、路网加密、文化挖掘与微更新等项目,系统治理城市问题,并将体检成果转化为年度建设计划,切实保障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天衢新区星凯国际小区,乳白色的智慧车棚十分醒目,小区居民下班后将电动自行车推进车棚,插上充电插头,按下插座对应编号,拿出电卡在刷卡区刷一下,不到30秒便完成充电操作。
我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城市大脑”提升赋能行动,积极构建善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城市治理生态。以打造“5分钟生活圈”和“15分钟生活圈”为重点,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通过两个层级的生活圈相互衔接、协同发展,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十四五”期间,我市统筹生态治理,一体实施城市水网、绿网、绿地、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南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四河连通,实施了初期雨水治理及雨洪资源利用项目;深入实施增绿、连绿、透绿工程,推动绿地开放共享,改造建设口袋公园148处;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全市120处历史建筑全部挂牌建档。
按照全市城市工作暨房地产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会议部署,今后我市将加大城市更新力度,突出品质提升,统筹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完整社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各项工作,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