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10月27日正式对中国的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摩根加拿大和摩根运输公司发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0月27日,加拿大突然宣布对中国卡车车身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一动作让不少业内人士和外贸观察者瞬间警觉。表面上,这似乎是一次正常的贸易维权,但仔细梳理事件前因后果,谁都能看出这背后远不止“本土产业保护”这么简单。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次调查的时机非常微妙,美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谈判刚刚不欢而散,安大略省反关税广告还在发酵,加拿大这一步棋,怎么看都有点“多重用意”。 事实上,这场调查背后的“剧本”很耐人寻味。首先,摩根加拿大和摩根运输公司是申诉方,但这两家公司在本土市场几乎没有真正的对手,市场份额超过七成。 理论上,这样的寡头企业应当很有底气,但实际上却面临产能利用率低、利润缩水等问题。中国企业并非靠“低价倾销”横扫市场,而是依靠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和高效率生产降低成本。 中国的卡车车身制造,靠的是供应链的协同和钢材等原材料的稳定,产品价优物美,竞争力来自技术提升,而不是所谓“恶意补贴”。 再看加拿大的决策逻辑。加拿大出口结构高度依赖美国,每逢美加经贸摩擦升级,加拿大政府就会面临巨大压力。 这次美国率先终止贸易谈判,甚至放狠话要加征关税,加拿大立刻对中国产品发起调查,显然是在政治和外交上“找平衡”。 而加拿大官方文件直接套用了美国的数据,调查税率也早早拟好,和以往那种“本土产业受损——政府介入——公平调查”的流程大不一样。 但是加拿大在贸易政策上存在明显的左右摇摆。中央政府大谈出口多元化,地方政府却在广告里号召抵制美国关税,转头联邦又对中国动手。 其结果就是,贸易格局更加复杂,企业和工厂夹在中间无所适从。尤其是物流行业,一旦中国卡车车身被征收高关税,加拿大只能用更贵的美国产品替代,直接推高运输成本。 最终,像温哥华港的蓝莓、冷链商品等农产品,都会因为物流费用上涨而涨价,压力最终传导到终端消费者。 更有意思的是,加拿大这次调查并没有拿出确凿证据。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启动“双反”调查需要有明确的倾销和损害证据,还要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单凭价格低廉就发起调查,实则站不住脚。之前的光伏案就是前车之鉴,证据不足被WTO判决违规。这种“先立案再找证据”的做法,难免让人怀疑其真实意图。 市场对这场调查其实已经提前做出反应。加元汇率下跌,油菜籽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步走低,码头库存积压,物流环节受阻。 中国进口商则在积极寻找新通道,墨西哥等替代市场正在加速发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市场选择多元化是大势所趋,而加拿大一旦失去订单,想要追回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外,不要忽略中国的反制能力。无论是油菜籽还是矿产品,中国都是加拿大重要的出口市场。2024年中国对加拿大电动车加征关税后,加方油菜籽出口立刻锐减。若这次调查最终落地,未来中国进一步反制的空间依然很大。 这场“双反”调查反映出加拿大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尴尬。一方面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又因现实压力对中国“出手”,结果可能是两头受损。企业、农户、消费者其实都不希望看到贸易壁垒和成本上升。 你怎么看加拿大这次“双反”调查背后的动机? 信源:加拿大对华卡车用车身启动双反调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预计于90日内作出初裁——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