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当官,不管你做多大,哪怕是内阁大学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要退休俩字一出口,对不起,您得立马打包行李,滚回您几百里甚至几千里外的老家去。
想在京城养老?在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安度晚年?门儿都没有。
为啥这么狠?
说白了,就四个字:防止你“扎根”。
你在一个地方干了十几年官,亲戚、门生、故吏盘根错节,再买点房置点地,你不就成了当地的“地头蛇”了吗?中央下来个什么政策,你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阳奉阴违,皇帝都拿你没辙。
所以,人家直接从根上给你断了。
唐朝就开始了,不准在任职地买房买地,逮到就抄家、滚蛋。到了明清,这套玩法更绝,不仅不让你买房,退休了还必须回原籍。
而且,还给你配了个“回避制度”——你压根不能在自己老家和附近当官。
你看这套组合拳:
你在外地当官,知道自己早晚要回家,就不敢把事做太绝,怕坏了名声,回去被乡亲们戳脊梁骨。
你又不能在家乡当官,这就杜绝了你利用职权照顾亲戚朋友,搞裙带关系。
这套制度,根本不跟你谈什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就是赤裸裸地拿捏人性。它不相信你会自觉当个好人,所以设计了一套规则,让你当坏人的成本变得极高。
你贪了一辈子,回村里盖个豪宅,你以为是荣归故里?不,在乡亲们眼里,你就是个贼。你祖宗的脸都让你丢尽了。相反,那些两袖清风、甚至退休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官,回到家乡,那才是真正的德高望重。
这帮退休回乡的“乡绅”,办学堂、修桥补路、调解纠纷,成了朝廷扎在基层的无形触手,也是地方上的一面镜子。
现在想想,古人这智慧,真不是盖的。他们早就看透了,权力这东西,必须被关在笼子里。而这个“笼子”,不能光靠道德说教,得是实实在在、让你肉疼的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