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空姐说,“希望我们的航班不要去中国,不然我就辞职。”机长疑惑的问她,“你为什么那么怕去中国呢?”接下来空姐的一席话令机长哭笑不得。 一张辞职信,一次固执的拒绝,揭开了西方媒体对中国刻板印象的冰山一角。当德国汉莎航空32岁的空姐莉娅死活不肯飞往中国时,她万万没想到,这次被迫的旅程会彻底颠覆她对这个东方大国的所有想象。 近年来,汉莎航空CEO施波尔近期在慕尼黑举行的一次员工活动上透露,汉莎想要暂停法兰克福飞往中国首都北京的航线,而莉娅的故事正发生在这一背景下。莉娅对中国的认知停留在2010年代的新闻画面里,她的母亲总是告诉她中国就像个大工地,到处尘土飞扬。社交媒体上流传的所谓”中国纪实”视频,更让她坚信那里是”第三世界国家”。 作为按照载客量和机队规模计算,为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而按照乘客载运量计算,则为世界第四大航空公司的汉莎航空员工,莉娅在巴伐利亚长大,从小接受的就是典型的西欧教育。她22岁进入汉莎航空工作,五年来一直在欧洲内部航线服务,对法兰克福、慕尼黑、巴黎这些熟悉的城市了如指掌。但是,她从未踏出过欧洲,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了解完全依赖德国媒体和社交网络。 每当同事分享中国美食照片,她都会不屑地说:“那些精致摆盘都是拍给游客看的,后厨脏得能看见老鼠。”在她的想象中,中国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民众生活困苦。因此,当2024年3月的排班表显示她被分配到法兰克福直飞北京的航班时,莉娅的反应可想而知。 她连夜收拾了三大箱物资,包括消毒湿巾、矿泉水、压缩饼干,甚至还准备了简易睡袋。在她看来,北京机场可能连像样的洗手间都没有,更别提什么decent的食物和住宿条件了。面对机长的询问,莉娅攥着辞职信,声音颤抖地对机长说:“中国满大街都是乞丐,连饮用水都不能直接喝”。 机长听后哭笑不得,因为他多次执行中德航线任务,深知中国的真实情况与莉娅描述的天差地别。但莉娅显然已经被固有观念深深束缚,再多的解释也听不进去。在公司要求和机长劝说下,她虽然极不情愿,但还是踏上了这次她认为的”冒险之旅”。 1980年汉莎航空开通法兰克福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德航空往来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但像莉娅这样的员工对中国的误解,却反映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西方媒体在塑造中国形象时的选择性报道。 当空客A380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莉娅透过舷窗看到的不是棚户区,而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航站楼。走下廊桥的瞬间,她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地面光洁如镜,指示牌中英文双语清晰醒目,旅客们有序排队通关,连角落的绿植都修剪得整整齐齐。 这一刻,莉娅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多少年。在机长的陪同下,她夜游王府井大街,看到霓虹灯下热闹非凡的小吃街,各种美食让她大开眼界。当得知羊肉串摊位年收入超百万时,莉娅惊呼:“这比柏林最繁华的商业街还热闹!”她参观了故宫、颐和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体验了移动支付、高铁等现代化便民服务。 回到德国后,莉娅做了两个决定。一是把行李箱里未开封的物资捐给流浪汉,二是注册了海外短视频账号。她开始用镜头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从故宫红墙到深圳科技园的无人驾驶巴士,从成都茶馆到西安肉夹馍。最火的那条视频里,她举着西安肉夹馍说:“德国人总说中国菜没仪式感,看看这肥瘦相间的腊汁肉,这才是真正的美食艺术!” 网友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质疑她被中国收买,但更多外国网友则表示,看完视频才知道原来我们被骗了这么多年。这场”拒飞风波”引发德国媒体热议。《明镜周刊》发表题为《当偏见撞上现实》的评论文章,指出德国对华认知存在严重”信息茧房”。 数据显示,德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负面内容占比高达78%,而像莉娅这样从未到过中国的民众,对中国的认知90%来自媒体塑造。这个数据让人深思:当媒体习惯性地选择性报道时,普通民众很容易被误导。 莉娅的转变也带动了身边同事和朋友的思考。她现在继续在中德航线上工作,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小小桥梁。她经常向初次前往中国的乘客介绍那里的真实面貌,帮助更多人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和偏见。 这个故事其实很典型,反映出信息时代的一个悖论:信息越多,偏见可能越深。当我们只接触单一信息源,特别是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报道时,很容易形成固化的认知。莉娅的经历提醒我们,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一种文化,最好的办法还是亲自去看、去体验。 在全球化的今天,像汉莎航空这样的国际航空公司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但如果连航空公司的员工都对某个国家抱有深度偏见,那么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好在莉娅的故事有个好结局,她用自己的转变证明了,偏见可以被事实打破,误解可以通过交流消除。 一次拒飞,一场转变,莉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偏见与现实碰撞后的火花。你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对某个地方先入为主的印象,被实地体验彻底颠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聊聊信息茧房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