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

1076年,王安石被撸了宰相,贬为江宁知府,在江宁干了几年后,感觉心灰意冷,不禁萌生退意,于是给朝廷打了个报告:"我身体不好,申请回家休养。"   这份奏疏送到汴京时,正值熙宁九年冬。此时的王安石已五十六岁,距离他发动那场震动朝野的变法运动,刚好过去八年。从权倾朝野的宰相到地方知府,这个转变不仅意味着权力更迭,更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罢相的直接原因是市易法引发的争议。吕惠卿等人的激进做法导致民怨沸腾,连神宗皇帝都感到不安。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变法集团内部的分裂。曾被视为左膀右臂的吕惠卿,在权力面前选择了背叛,这给了王安石最沉重的一击。   江宁知府这个职位,对王安石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少年时期曾随父亲在此居住。如今重回故地,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他在府衙后院种了一片竹林,每日在此读书写字,与在汴京时判若两人。   在江宁任上,王安石主要做了三件事:整顿漕运、修缮水利、兴办书院。这些工作与他在全国推行的新法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却让他找回了为官最初的理想。他主持修建的秦淮河堤坝,直到南宋时期仍在发挥作用。   然而,朝中的风波仍不时传来。继任者吕惠卿将新法推向更极端的方向,导致反对声浪日益高涨。神宗皇帝开始对新法产生动摇,这些消息让王安石深感忧虑。他意识到,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改革蓝图,正在偏离最初的轨道。   熙宁十一年春,王安石正式上表请辞。在奏疏中,他列举了自己多年的疾病:目眩、耳鸣、手脚麻木。这些都是事实,但并非全部真相。更深层的原因,是他对政局的失望,以及对自身理想的怀疑。   这份奏疏在朝中引起不同反应。变法派认为这是以退为进的策略,保守派则视其为政治斗争的胜利。神宗皇帝犹豫再三,最终批准了王安石的请求,但保留了他的爵位和俸禄。这个决定,既是对老臣的体恤,也是对变法态度的微妙转变。   退隐后的王安石在钟山脚下修建了半山园。这里距离江宁城七里,距离钟山也是七里,故得此名。他在这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与当地文人吟诗唱和,与过往商贩闲话家常。有时,他会骑着毛驴入城,独自在秦淮河边漫步。   这段时间,他的诗文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早年的政论文章锋芒毕露,如今的作品却充满禅意与哲理。他在《钟山即事》中写道:"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这种恬淡,与当年那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的改革家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他并未完全忘记朝政。元丰元年,当得知神宗皇帝准备对西夏用兵时,他连夜写信劝阻。这封信最终未能改变皇帝的决心,也未能挽回宋军在永乐城之战的惨败。消息传来,他在半山园独坐整日。   晚年最让他欣慰的,是苏东坡的到访。这对曾经的政敌,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江宁相见。他们同游钟山,诗词唱和,留下了一段"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佳话。这种和解,或许只有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才能实现。   元祐元年,司马光重掌朝政,尽废新法。消息传到江宁时,王安石默然良久。次日清晨,管家发现他对着庭院中的梅树喃喃自语:"亦罢至此乎?"这是史料记载中,他对新法被废的唯一表态。   同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于半山园。临终前,他将所有藏书捐赠给当地寺院。这些曾经陪伴他构思变法的典籍,最终散落在青灯古佛之间。他的葬礼简单朴素,与在位时的显赫形成鲜明对比。   耐人寻味的是,反对新法的苏东坡为他撰写了挽词:"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种评价,来自曾经的政敌,或许最能说明王安石复杂多面的一生。   信息来源: 《宋史》   文|百分百真茶萃取 编辑|南风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