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出生于1950年代,父亲是印尼人,母亲是荷兰人,从血统上看,他与中国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但他从小受到的是中华文化的熏陶,在印尼唐人街长大,身边的朋友、邻居、老师,几乎都是华人。   他接触的是汉语、吃的是中餐、过的是春节和清明节。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当成了华人。   有人会觉得这只是生活习惯而已,但熊德龙的“认同”却远不止于此。他学汉语,研究中国历史,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文化、思想如数家珍。他不满足于做一个“生活上的中国人”,更愿意成为一个“精神上的中国人”。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与中国结缘的,是一次亲身经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印尼的排华风潮再起,很多华裔遭到打压、财产被没收。   一夜之间,很多人流离失所,甚至性命难保。熊德龙身边的朋友、亲人也未能幸免。他亲眼看见那些在印尼扎根几代的华人,依然被当成“外人”,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深深刺痛了他。   而此时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但却向全球华侨发出温暖的召唤。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是在1990年代初,一落地,他说自己“仿佛找到了魂牵梦绕的家”。   他不是那种表面感动的人,而是那种说干就干的实干家。从那以后,他开始频繁往返中国,寻找可以投资、可以援助的项目。   熊德龙选择的援助方式很有讲究。他不搞豪华捐赠,不要冠名权,不设碑文。他最常资助的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和乡镇医院。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投点热门城市的项目,他说:“城市有的是机会,农村才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   他看重的是长远影响,而不是一时光鲜。他曾悄悄资助四川、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几十所学校,并参与当地乡村医生培训计划。   他的投入,很多都没有留下名字,甚至连当地政府都不知道资金来自谁。他说:“我不是来赚掌声的,我是来尽责任的。”   他对中国的感情,既不是肤浅的浪漫主义,也不是功利的政治投机。他从不掺和任何政治立场,也从不打着爱国旗号做生意。   他坚持不在中国申请任何商业项目,不参与招投标,不用捐赠换政策。他知道,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   他常说:“中国不欠我什么,我欠中国的太多。”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他对文化根源的深刻理解。一个人在异国他乡久了,最怕的是迷失。而他用几十年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谁,属于哪里。   他的故事打破了我们对“爱国”的刻板印象。他不高谈阔论,不喊口号,不上热搜,但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行动,把“爱中国”这三个字,活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   他的捐款数字固然惊人,但更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坚定不移的认同感。有人说他傻,也有人说他装,但他并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他说:“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别人看,是为了我自己安心。”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背景下回头看熊德龙的故事,会更清晰地意识到,他的选择,其实是一种价值归属的表达。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海外华人的善行,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深度体现。这种认同,不是用语言讲出来的,而是用一生去活出来的。   他为中国建学校,是因为他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他建医院,是因为他懂得健康是最基础的幸福。他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朴素的信念:中国好,世界才会更好。   熊德龙的故事不是传奇,也没有戏剧性的高潮。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偶像,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把“我是中国人”这句话,过成了人生。 素材来源:海外华媒代表熊德龙:结合时代背景 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08月22日 13:55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