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不可轻敌!一旦台海爆发冲突,我军或许面临一个难啃的骨头。 台湾的防御体系并非单一壁垒,它由外围的“哨兵堡垒”与本岛的“地下堡垒”构成一套双层结构。这两种设施功能不同却紧密关联,给任何试图快速解决冲突的军事行动带来了复杂的挑战。 防御体系的前沿,始于距离大陆海岸线约50公里的东引岛。它不仅是福建宁德以东的一个支点,更扼守着从福州马尾港至上海的海上航线。这种位置使其成为一个具备主动侦察和干扰能力的前哨,而非一个单纯的防御点。 岛上部署的大功率雷达站执行24小时不间断监视,能将侦测到的解放军海空力量动向,即时传递回台湾本岛的指挥中心。这种能力旨在第一时间削弱军事行动的突然性,为后方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为保护这一侦察功能,岛屿自身也被打造成一座难以攻克的要塞。全岛由花岗岩山地构成,海岸线是悬崖峭壁,近岸水深变化极大,不利于船舶登陆。岛上约3000名常驻士兵受过专门训练,并依托山体内掏空的地下隧道网络进行防御。 这些地下工事将指挥中心、弹药库与兵营等关键设施地下化,具备很强的抗轰炸能力。同时,岛上部署的“天弓-2”防空导弹与“雄风-2”岸舰导弹,赋予了它直接威胁渡海集结兵力的火力。 如果说外岛是敏感的“神经末梢”,台湾本岛深处构筑的地下工事群则是确保指挥体系存续的“核心中枢”。这项建设自上世纪中叶便已启动,并在60年代获得美援后,开始在中央山脉等区域建设大型地下设施。 其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保存战力”。代表作是1982年建成的衡山指挥所,它位于山体内部,据称能抵抗2万吨级的核爆及电磁脉冲攻击。其内部拥有独立的发电、储水系统,旨在确保最高指挥层能在首轮打击后继续运作。 为了确保指挥链的弹性,台军反复在“汉光”演习中演练高层撤离方案。例如2020年的演习就以“反斩首”为重点,演练高层从台北快速进入衡山指挥所。佳山基地等地下机库则能将大量战机藏于山体,躲避空袭。 这套体系的战略目标明确,就是通过坚固工事拖延战事,为外部势力干预创造条件。前沿哨兵的预警,恰好为核心堡垒的启动和人员转移提供了时间窗口。要拔除东引岛这样的前哨需要时间,而这段时间正是台军“以拖待变”战略所需要的。 因此,任何应对策略都必须是复合式的。针对外围的哨兵节点,重点在于使用精确制导武器进行饱和打击,快速瘫痪其侦察与火力功能。对于本岛的地下核心,则需动用钻地弹药攻击其脆弱结构,并在登陆后对已知出口进行合围封锁,消耗其内部资源。 最终,打破这种双层防御困局的关键,在于瓦解其“坚守待援”的战略根基。解放军已建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意在威慑外部干预。一旦援助的希望被阻断,“地下堡垒”的坚守便失去战略意义,再坚固的工事也难免因资源耗尽和士气瓦解而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