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今日聚焦: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回荡七十五年!】长津湖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杨根思

【今日聚焦: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回荡七十五年!】

长津湖的硝烟虽已散尽,但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背影,依然矗立在每个战士的心中。

陆军第83集团军某旅,杨根思广场。

刚刚完成阅兵任务的“杨根思连”官兵回到营区,征尘未洗便整齐列队。

队列前方,第三十二任连长李昊原向老连长杨根思的雕像庄严报告:“老连长,我们向您报告——全连11名官兵作为陆军方队成员,走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阳光下,特级英雄杨根思的雕像巍然挺立,始终保持着他那标志性的冲锋姿态。

血染长津湖

时间回到1950年11月29日,朝鲜长津湖畔。

寒风像刀子一样凌厉,气温骤降至零下40度。

杨根思带领一个排,坚守在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这是美军陆战第一师南逃的咽喉要道。

美军被困在附近,他们知道只要南边的这条路断了,全师就完了。

炮火呼啸而至,将白雪皑皑的山头炸成一片焦土。

杨根思和战友们,连续打退了美军8次疯狂进攻。

战斗间隙,杨根思在连队党支部会议上传达了上级授予的任务。

他握紧拳头大声说:

“在革命战士面前,我就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这“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从此成为一代代官兵的精神坐标。

第八次进攻被打退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弹药已经耗尽。

杨根思命令伤员带着仅剩的武器撤退,将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

这时,美军发起了第九次进攻。40多名敌人以为阵地已无人防守,大胆地爬上山顶。

突然,杨根思从战壕中跃起,抱起一个10斤的炸药包,冲入敌群。

一声巨响,他与40多名敌人同归于尽。那年,他刚刚28岁。

英雄的成长

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他从小饱受苦难,父母早亡,成为孤儿。

十一岁就下地干活,在地主的皮鞭下像牛马一样被使唤。稍大后,他和哥哥跑到上海地毯厂当“学徒”,却遭遇更残酷的剥削。

“契约上写着‘生死由天,五年为期’”,童工就是免费的耗材。后来哥哥在虐待中不幸去世,杨根思的恨意“像块石头压在胸口”。

家乡解放后,他听说新四军来了,穷人能分到土地,立即跑回家报名参军。

在登记名字时,他的本名“羊庚玺”,被登记成了“杨根思”。

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想起了父母,觉得自己这条命就是给穷人翻身用的。

在部队里,排长告诉他:“你的仇很小,苦难的人多着呢。”

杨根思逐渐明白:自己只是千千万万受苦人中的一个。从个人仇恨到阶级觉悟,他的视野拓宽了,责任心反而更重了。

不朽的丰碑

杨根思壮烈牺牲后,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杨根思“特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这是志愿军最高荣誉,仅杨根思与黄继光两人获此殊荣。

1953年,朝鲜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在朝鲜长津湖畔,杨根思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周围青松傲然挺立。

碑上镌刻着的“永垂不朽”四个鲜红大字,象征着英雄精神永不磨灭。

彭德怀司令员为他亲笔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永垂不朽!”

精神的传承

“杨根思连”是一支传承英雄血脉的部队。

每天点名时,第一个名字永远是“杨根思”,全连官兵齐声答“到!”

这声响彻军营的应答,是英雄精神的接力。

今年9月3日的阅兵场上,陆军方队中就有来自“杨根思连”的战士们。

战士肖荣基是“杨根思连”的一员,他的哥哥是戍边烈士肖思远。在哥哥牺牲2年后,18岁的肖荣基也选择走进军营,成为“杨根思连”的一名战士。

这次阅兵,他随身带着哥哥的照片,一起昂首阔步走过了天安门。

他想让哥哥看一看,“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伟大祖国”。

从阅兵训练场到真实战场,从英雄辈出的年代到和平盛世。

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代官兵。

肖荣基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

“作为一名军人,上了战场就不能贪生怕死,假如有一天国家有难,我会像老连长杨根思和我哥哥一样,我也一定会成为他们那样的英雄!”

永远的守望

如今,杨根思烈士陵园宣讲团队带着杨根思的故事,走进各地军校、城市,举办活动百余次,受众达10万人次。

为持续开展红色教育,杨根思烈士陵园在海军指挥学院教学楼内常态化设置主题展《永远的长津湖 不朽的杨根思》。

一张张珍贵的文物影像、一幅幅真实的图片资料,全景再现了杨根思烈士从农家子弟成长为战斗英雄的生命轨迹。

有战士参观展览后感慨:

“‘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和我们战士手中的枪一样,一杆是实物枪,一杆是精神枪,两杆枪都握在手里,就能打胜仗!”

杨根思连的官兵们,一次次向着老连长的雕像报告他们的成绩。

而远在朝鲜长津郡,杨根思烈士纪念碑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青松翠柏之间。

碑身上“永垂不朽”四个鲜红大字,历经风雨依然鲜艳夺目!

每年清明,朝鲜民众都会带着鲜花和酒水前来祭奠。

与此同时,在一海之隔的中国,“杨根思连”的点名册上,每天第一个点到的名字永远是“杨根思”。

而全连官兵那声响彻云霄的“到”,则是英雄精神穿越时空的回应!

英雄精神不死!英雄永生!

(来源:冯站长之家 原创 : 冯站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