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9日晚发表杨丹旭的评论:“无论是中国官方还是民间,似乎已经形成一个新的底线共识:来自美国的外部压力,不再是短期变量,而是中国长期发展方程式中的一个恒定参数。这样的认知下,中国会更积极地做大国内经济,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更坚定地推进科技自主可控。”   这种共识不是凭空冒出来的,都是这些年跟美国打交道,一次次真刀真枪的磨合里,慢慢悟出来的清醒。   谁都能看出来,美国为了保住自己的霸权,遏制中国的心思就没断过,而且压根不是一时兴起。从2018年掀贸易战开始,对着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是不是讨价还价的常规操作?   可谈了几轮才发现,美国要的根本不是什么贸易平衡,就是想卡住中国发展的脖子。后来在科技领域更是直接下狠手,针对华为搞芯片禁令,不光自己不卖,还逼着盟友跟着一起断供,连给华为代工的企业都要受牵连。   再到后来推出的芯片法案,明着就说不让美国企业给中国先进芯片产业投资,怕的就是中国在半导体领域追上来。除了经济和科技,地缘上也没闲着,在亚太拉各种小圈子,今天搞个“印太经济框架”,明天撺掇盟友搞军事演习,那针对中国的心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这么多年过去,美国换了总统,可遏制中国的大方向从来没变,手段反而越来越细、越来越多,这就很清楚了:他们是把中国当成长期的战略对手,不会轻易收手的。   中国这边,也是在一次次交锋里慢慢看清了现实。早几年,不少人其实还抱着点幻想,觉得只要咱们让让步,或者坐下来好好谈,矛盾总能化解,美国的压力总会过去。   可事实一次次给了教训:你退一步,他就敢进一步。就像芯片领域,咱们一开始想着花钱买、跟人合作,结果人家直接把路堵死。经历过这些事,大家才真正明白,美国的遏制不是短期行为,就是冲着阻碍中国发展来的,这股压力,怕是要跟我们耗很多年。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不是谁灌输的,是实打实的经历教出来的——与其盼着对方松口,不如自己早做打算。   想通了这层,中国的应对就越来越务实,核心就抓了三件事:把国内市场做大、把美国以外的市场拓开、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先说说做大国内经济,这几年常提的“内循环”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动作。   毕竟14亿人的大市场在这儿摆着,要是能把内部需求调动起来,就算外部有风浪也不怕。就说消费吧,以前大家可能更认进口货,现在国产家电、汽车、手机越来越受待见。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GDP从不到94万亿涨到近130万亿,就算疫情期间也没掉链子,这背后很大程度就是国内市场撑起来的。   农村市场的深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还有消费升级的拉动,让国内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强。以前不少企业靠出口美国活着,现在转头做国内市场,照样能活得有滋有味,这就是国内市场做大的底气。   光靠国内市场还不够稳,老话说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拓展美国以外的市场就成了必须做的事。这几年中国在这方面花的心思可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这些地方,都成了外贸的新增长点。   就说今年前四个月的数据,安徽对美国进出口降了4.4%,可整体进出口却涨了14.1%,靠的就是对欧盟增长17.4%,对东盟更是涨了31.3%。山东、浙江、广东这些外贸大省也差不多,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占比都超了一半,有的甚至到六成以上。   更值得说的是“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出口,今年前四个月广东“新三样”出口涨了40.6%,安徽的电动汽车出口增速更是飙到249%,这些产品卖到欧洲、东南亚、中东好多地方,压根不用只盯着美国市场。   现在中国跟东盟的贸易额早就超过跟美国的了,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也一直在涨,美国市场在咱们外贸里的分量越来越轻,就算他们搞限制,对咱们的影响也没以前那么大了。   最关键的还是科技自主可控,这是被美国逼出来的硬骨头,也是必须啃下来的硬任务。以前咱们不少核心技术都靠进口,美国一卡脖子就慌了手脚,现在大家都懂了: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搞研发。   这些年中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就没断过,还越投越多,企业也成了研发的主力。就说芯片,小米砸了十年时间、几百亿资金,最近总算搞出了3nm制程的手机处理器,成了全球第四家能独立设计这种芯片的企业。   不光是手机芯片,新能源领域里,中国的动力电池、光伏组件技术早就走在世界前面;5G领域,咱们的专利数量也遥遥领先。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第一次突破万亿大关,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整个产业链都在慢慢补全。   虽说跟美国在一些顶尖技术上还有差距,但这种自主研发的势头已经起来了,而且越是被卡脖子,越有动力突破;越是被施压,越想把技术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