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前副总裁黄汉森在采访里提到过一个现象,不管是哪个技术领域,只要中国团队进来了,其他企业基本就就得靠边站了,实力难以和中国竞争,最好的选择是转头去做别的业务。这话放在当下不少行业里看,还真挺贴切。 就说那些大家觉得难突破的 “卡脖子” 领域,比如造高端芯片、做光刻机这些,中国团队虽然还在追赶,但进步速度特别明显。 像中芯国际,现在已经能稳定生产 14 纳米工艺的芯片了,而且良率还突破了 90%,每个月能生产超过 2 万片,市面上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需要的芯片,用这个工艺都能满足。 还有上海微电子,2024 年已经开始小批量交付 28 纳米的光刻机,要知道以前这个领域基本是 ASML 一家说了算,现在有了中国企业的产品,ASML 都得加快研究新技术才能保持优势。 依托中芯国际的产能,华为的昇腾 910C 芯片 2025 年卖出去了 70 多万颗,这款芯片的性能还不低,比英伟达 H20 的性能高出一倍,而且用的是自己研发的架构,不用依赖别人的技术,慢慢改变了 AI 芯片市场的供给情况。 面对中国团队的发展,国外不少企业都开始调整自己的业务方向。在半导体领域,以前日月光、安靠两家几乎垄断了芯片封装业务,现在只能把重心放在更小众的高端领域; 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为了争夺市场,就算是多次降价,也没能拼过中国车企,只能慢慢收缩中低端车型的业务; 通信行业里,爱立信、诺基亚以前在 3G、4G 时代特别强势,现在只能去一些小国家抢生意,或者转向物联网这些新业务; 动力电池领域,松下只能守着给特斯拉供货这一条路,三星 SDI 则转去做储能电池,都不敢在新能源汽车电池赛道上和中国企业正面竞争; 特高压输电这个领域,中国团队的发展更是从被动变成了主动。早年间中国想发展特高压技术,只能从西门子、ABB 这些企业引进,而且拿到的还是 “阉割版” 技术,光技术转让费就花了 2 亿欧元。 后来国家电网组织了上百家企业、上千名工程师一起攻关,花了 8 年时间,不仅把引进的技术摸透了,还研发出了更高效的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现在这个技术标准已经被国际电工委员会采纳,成了全球通用的标准。 企业层面,特变电工自主研发的 ±1100 千伏换流变压器,已经用在了国内 “西电东送” 的工程里,他们研发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技术,在昆柳龙直流工程里帮着把西南地区的水电大规模输送到东部,输电容量比以前提高了 3000 兆瓦,每年还能减少大约 250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024 年国家电网拿下了巴西、沙特等国家的特高压项目,合同总额超过 500 亿美元,2025 年特变电工又中标了沙特电力公司的项目,订单金额 164 亿元,要交付 179 台超高压变压器等核心设备,而且订单里还约定了不低于 70% 的保底条款,这就意味着至少能有 115 亿元的收入。 这一年上半年,特变电工海外的订单量比之前暴涨了 80%,在国内的中标份额也达到了 28%,形成了国内市场打底、海外市场突破的格局。 中国团队能在这么多领域做出成绩,背后有几个关键的支撑。在研发和生产投入上,华为每年都会花几百亿搞研发,长电科技在全球建了 12 个生产基地; 人才方面,有足够多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既能做高端的技术研发,又能实现大规模生产,像长电科技海外的营收占比差不多有 80%,靠的就是性价比优势; 而且中国团队特别懂市场需求,不管是华为做的通信设备,还是之前提到的视障辅具、水利安全设备,都能精准解决用户的痛点。 特变电工 “国内产能打底、海外突破” 的布局,还有宁德时代根据不同车型需求调整电池技术的做法,都是这些优势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