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再拖下去,台湾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了。昨晚,台办署名文章罕见把话挑明:统一

再拖下去,台湾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了。昨晚,台办署名文章罕见把话挑明:统一后台湾财政收入100%自用、战争风险清零、国际尊严共享——五条“红利”全摆上台面,却加了一句“和统窗口不会永远敞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每当两岸局势有新动向,舆论总会迅速升温。这一次,国台办罕见用极为直接的措辞,把统一后台湾能够获得的“红利”一一列出,从财政到安全、从经济到国际空间,甚至制度安排都给足了诚意,但最关键的一句话,却是“和平统一的窗口不会永远敞开”。这句警告,分量重到让人无法忽视。 其实,台湾问题的由来并不复杂。七十多年前的历史分合,国际社会早就定调。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联合国2758号决议,三份文件把台湾归属中国写得清清楚楚。只是现实却多了太多变数。 上世纪两岸分治,初时隔海对峙,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和民间交流反而成了主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岸贸易火热,台商在大陆遍地开花,台积电、富士康、联发科赚得盆满钵满。那时的台湾,靠着大陆市场顺差年年递增,民间往来最盛时一天有数百个航班往返。 可政治风向变了,气氛也随之紧张。2008年马英九推动ECFA,直航直通,台湾经济迎来新高峰。 可2016年以后,岛内当局转向对抗,反复炒作“抗中保台”,对美军购金额激增,民生投入却被挤压。 军费连年攀升,民众却发现医疗、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原地踏步,甚至供电、供水都频频告急。台北缺电限产,高雄水荒,民怨不断堆积。大家不禁会想,如果少花点军费,多投点民生,生活会不会完全不一样? 这次国台办的文章,确实和以往调门不同。过去多是大方向宣示,这次则把账算得明明白白:统一后,台湾财政收入百分百自用,不用再上缴一分。 对于财政捉襟见肘的台当局来说,这样的承诺无疑是雪中送炭。再看安全层面,岛内年轻人多数不愿上前线,兵役制度争议不断,而统一后,战争风险归零,台湾专心搞经济、发展旅游农业,无需担心炮火。对普通百姓来说,和平就是最大的福祉。 经济方面,14亿人口的大陆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意味着台湾高科技产业能够无缝对接,台企的发展不再受限于外部制裁。 过去几年美方对台企施加芯片禁令,台积电被迫在美国建厂,结果进展一波三折,成本翻倍。 现实告诉人们,靠外部市场和政治承诺,远不如融入区域经济体踏实。更何况,两岸人才、资本早已深度融合,数百万台胞在大陆就业定居,台生到大陆高校求学人数逐年增加。大家都在用脚投票。 而“国际尊严共享”这点,可能更触动岛内许多人的敏感神经。当前台湾的所谓“邦交国”屈指可数,外交处处受限。 统一后以中国台湾身份参与国际组织、护照含金量提升、免签国激增,这些都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实际可见的好处。对于渴望参与全球舞台的台胞来说,这是实打实的利好。 再看制度安排,文章明确提到高度自治、制度不变,继续选举和言论自由,同时享受大陆资源红利。过去两岸医疗合作、技术交流早已取得成效,统一之后只会更加便利。 文章最后的警告,点出最关键的变化。过去大陆多次释放善意,希望和平统一,但“和统窗口”不会一直存在。 随着区域局势变化,尤其是美国对台政策摇摆不定,岛内对“台独”前景的担忧越来越重。美国固然承诺“坚如磐石”,但乌克兰的现实教训早已说明,关键时刻靠不住别人的保障。 更何况,经济制裁、军事演习随时可能升级,供应链断裂、能源危机、资本外逃等风险就在眼前。台积电在美建厂屡屡受挫,岛内高科技产业被夹在中美博弈中进退两难。现实就是:赖着现状不谈,最终可能什么筹码都没有。 其实,两岸经济融合的基础早已牢不可破。台湾四成出口指向大陆,台企对大陆投资动辄数百亿美元,数十万台胞在大陆工作成家。血脉、经济、社会关系早已交融在一起。 正因如此,继续拖延只会让岛内经济、民生、国际空间同步受限,反倒是主动寻求和平、把握窗口期,才能享受最大红利。 这次国台办文章引发岛内热议,也让不少人重新审视两岸关系的现实与未来。和平发展、共同繁荣,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真正期盼的方向吗? 信源:新华社——署名文章: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