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40年,熟睡中的冯运修,突然感觉心慌,醒来后察觉到不对劲,好像是日军包围他家

1940年,熟睡中的冯运修,突然感觉心慌,醒来后察觉到不对劲,好像是日军包围他家了。他从枕头下摸出手枪,悄悄走到厨房,准备烧毁机密文件,但下一秒,日伪特务出现在了他家墙头!   1940 年冀中平原的清晨,村民在废墟里驻足。   冯运修的手仍紧握手枪,指节僵硬掰不开。   灶膛里残留文件灰烬,昨夜的血战还留着痕迹。   没人想到,这个抗日英雄曾是个教书先生。   冯运修出生在冀中一个普通农家,自幼爱读书。   二十岁时成了村里的教书先生,学生都喜欢他。   1937 年日军侵华,家乡沦陷,学校被迫关闭。   他看着乡亲被欺负,暗下决心:“要保家卫国。” 后来他遇到抗日队伍,毫不犹豫加入。   因为识文断字,被安排做情报工作。   他学收发密电,学侦查地形,很快成了骨干。   上级派他回冀中潜伏,收集日军动向。   潜伏的日子里,他化名 “冯先生”,重开小私塾。   白天教孩子读书,夜里就整理情报,写密信。   为了不引人怀疑,他故意穿打补丁的衣服。   村民都以为他是个普通教书先生,没人知他的身份。   有次日军来搜查,他正藏着一份兵力部署图。   日军翻箱倒柜时,他镇定地给孩子讲古诗。   直到日军走了,他才擦去额头的汗,把图藏进房梁。   这样的惊险,在他潜伏的三年里发生过无数次。   1940 年,他接到任务,收集日军扫荡计划。   他借着教书的便利,走访周边村庄,记录日军动向。   情报越来越多,他把文件藏在厨房的灶台下。   他知道,这些纸能帮抗日队伍少流血。   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他刚整理完新情报。   躺下没多久,就听见院外有异常的脚步声。   他多年的潜伏经验让他立刻警觉,摸向枕下的枪。   “坏了,怕是暴露了。” 他心里咯噔一下。   窗外犬吠声响起,皮靴声越来越近。   他翻身下床,轻手轻脚往厨房跑。   “文件不能落敌人手里!” 他点燃油灯,拿出文件。   灶膛里的火苗升起,纸张迅速燃烧。   刚烧完最后一页,墙头就翻进黑影 —— 日伪特务。   冯运修握紧手枪,紧贴墙角,屏住呼吸。   第一个特务探头,他扣动扳机,特务应声倒地。   院外顿时乱了,机枪子弹朝屋里扫来。   他滚到灶台后,借着掩体还击。   枪法是在队伍里练的,每一枪都没浪费。   厨房窗户被打碎,冷风裹着子弹进来。   他摸出怀里的纸,快速写下给战友的留言。   敌人见攻不进来,就点燃火把烧房子。   烈火很快蔓延,照亮他坚毅的脸。   子弹快打光了,他知道自己突围难了。   “就算死,也不能被活捉!” 他咬着牙。   特务冲进屋时,他挥起铁锅反抗。   枪膛空了,就用木椅砸,用拳头打。   一颗子弹穿进他的胸口,鲜血染红了衣襟。   他摇晃着,仍举起空枪对准敌人。   最后时刻,他望向东方 —— 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   “胜利一定会来。” 他在心里默念,慢慢倒下。   敌人搜遍屋子,只找到烧焦的纸片,什么也没得到。   村民们后来偷偷掩埋了他的遗体。   有人说,埋他时,他手里还攥着那张留言条。   上面的字虽模糊,却能看清:“信仰不灭,必将胜利。” 从此,“冯壮士” 的故事在冀中平原传开。   抗战胜利后,政府派人来找他的事迹。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他的人生。   从教书先生到抗日英雄,他用生命践行了誓言。   他的名字,被写进了当地的抗日史册。   如今,冀中平原的那个小村庄早已变了样。   当年的私塾成了纪念馆,里面摆着他用过的油灯。   村口的纪念碑上,刻着他的名字 —— 冯运修。   每年清明,都有学生来献花,听老人讲他的故事。   纪念馆里,复刻的 “信仰不灭” 字条前总有人驻足。   孩子们听着他的经历,眼神里满是敬佩。   有人问:“他不怕死吗?” 老人回答:“他怕,但更怕国家没了,家乡没了。”   冯运修的故事,成了冀中平原的精神符号。   他的人生虽短,却像一束光,照亮过黑暗的岁月。   直到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仍记得: 曾经有个叫冯运修的人,用生命守护过信仰。     信息来源:冯运修:19岁书生闹市毙汉奸——2015-05-24 03:30 编辑:戴玉玺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