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

重磅!美国财长贝森特向外界宣称,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原定于11月1日生效加征100%关税的计划美国方面已经不再考虑,因为中美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磋商得非常成功。   10月2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突然对外放话,原定于11月1日生效的、针对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100%加征关税计划,美方已经不再考虑了。   理由很简单,中美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经贸磋商“非常成功”,双方围绕海事物流、关税暂停、芬太尼合作、农产品贸易这些核心问题,谈出了基本共识。   这消息一出来,全球经贸圈都松了口气,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关税调整,从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开始,美方最初还是步步为营,从340亿美元商品慢慢加到2000亿美元,试图温水煮青蛙。   可到了2025年,他们突然急功近利起来,短短两个月就把对华关税飙到145%,现在又突然紧急刹车,这反转确实让人始料未及。   更有意思的是磋商背后的利益置换,贝森特特意提到,中国可能会恢复购买美国大豆,稀土许可制度也会推迟一年;而美方这边,则会取消之前不合理的“芬太尼税”。   看似双向奔赴的妥协,其实处处透着博弈的痕迹。还有美方内部那点乱事儿,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笑着说“有很大机会达成全面协议”,同机的国务卿鲁比奥却硬邦邦表态“不会为贸易放弃对台支持”,之前的对华鹰派卢特尼克更是直接没参会,据说因为搞小动作被特朗普训斥,早就淡出核心团队了。   反观中方代表团,从何立峰到李成钢,态度始终稳定如一,一乱一稳的对比,着实耐人寻味。   其实说白了,美方这次搁置100%关税,根本不是什么“磋商成功”的单方面让利,而是他们自己扛不住了,不得不急刹车。这场看似皆大欢喜的博弈,内核全是实力说话。   首先,美方加税的逻辑从根上就错了。   他们总把贸易逆差的锅甩给中国,可七年间的数据不会说谎:美国对华货物贸易逆差在总逆差中的占比从47.5%降到了24.6%,但全球总逆差却冲到了1.2万亿美元。   这就很清楚了,逆差的病根在自己身上,加税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只会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买单。   这次100%关税要是真落地,美国国内很多行业都得扛不住,所以取消计划不过是认清楚现实而已。   其次,中方的底气从来不是靠妥协,而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   美方总想搞“中国+1”策略,把订单转移到越南、墨西哥,可现实却打了脸,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占比反而在涨,越南从28%升到33%,墨西哥从18%升到20%。   柬埔寨有家灯具厂,之前为了避关税迁过去,结果成本居高不下,30%的产能又转回了东莞。   这就是真相,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产值比G7国家加起来还多,想彻底脱离中国制造,根本不现实。   更别提稀土这张王牌,全球70%的供应都来自中国,美国军工、半导体离了它根本转不动,这种不可替代性,才是谈判桌上最硬的底气。   再者,美方的内部压力也容不得他们再硬扛,中期选举临近,农产品州的选票至关重要,可美国大豆对华出口前九个月掉了近三成,农场主早就怨声载道。   贝森特在发言时特意用了“effectivelyoffthetable”这种模糊说法,没说“取消”只说“不在考虑”,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留后路,既想安抚国内民众,又不想在强硬派面前丢面子。   这种左右为难的操作,恰恰暴露了他们的软肋。   说到底,这场“成功磋商”不过是全球经贸的一次紧急刹车,让大家看清了一个简单的道理:经贸对抗没有赢家,实力才是谈判的通行证。   美方从步步紧逼到紧急刹车,中方从从容应对到坚守底线,这背后不是运气,而是产业实力、发展眼光的全方位较量。   中方推迟稀土许可,不是妥协,而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给子孙后代留家底;美方取消关税,不过是迫于现实的权宜之计。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