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谈完了,看样子过程很艰难!美方是强硬的,中方是坚定的!结果还不错。 什么叫“还不错”?就是没有“崩”,也没有“成”,最后决定“拖”! 怎么个“拖”法? 贝森特对这次吉隆坡会谈的表述是这样的,他说会谈富有建设性、影响深远且深入。 能妥协的应该都妥协了,就像贝森特说的那样,双方讨论了农产品采购、芬太尼、贸易、稀土以及整体双边关系等议题。并预计中国将大量购买大豆,同时推迟全面的稀土管制措施,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的威胁也已被搁置。 怎么个“拖”法?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贝森特对这次会谈的表述,听起来就充满了外交辞令的艺术,他说会谈“富有建设性、影响深远且深入”。 但凡在国际谈判桌上听到这种级别的形容词,通常就意味着,大家虽然没能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锤定音的协议,但至少把桌子给掀了的风险给排除了。 双方坐下来,把能摆到桌面上的筹码都过了一遍,气氛虽然紧张,但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果。 能妥协的应该都妥协了,就像贝森特说的那样,双方讨论了农产品采购、芬太尼、贸易、稀土以及整体双边关系等议题。这些议题每一个都牵动着巨大的利益神经。 比如农产品采购,这背后不仅仅是买卖大豆那么简单。对美国而言,农业州是重要的票仓,大量采购大豆能直接缓解国内的政治压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善意表达。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种灵活的策略,用商业手段来缓和紧张关系,成本可控,效果立竿见影。而稀土这个议题,则更像是中方手中的一张战略王牌。 推迟全面的稀土管制措施,并非放弃这张牌,而是在最合适的时机打出,以换取更大的战略空间。这就像是在告诉对方,我的杀手锏还在,但现在不是用的时候。 有意思的是,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100%关税的威胁也已被搁置。这个威胁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极限施压”色彩,是一种典型的谈判策略。 如今被“搁置”,说明双方都意识到,这种毁灭性的打击一旦落地,对谁都没有好处。 全球经济本就脆弱,再来这么一下,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这个“搁置”可以看作是双方从悬崖边上往后退了一小步,给彼此都留了些余地。 另外,贝森特还表示,谈判中制定了“非常成功的框架”,这个框架将为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奠定基础。他还提到,本轮谈判与以往相比取得了“非常实质性的进展”,中美贸易休战或将延长。 这个“框架”到底是什么,外界无从知晓,但它的作用却很明确——就是给未来的继续谈铺好了路。它解决了眼下一些燃眉之急,把最棘手、最根本的结构性问题暂时打包,留给更高层级的领导人去定夺。 这既是一种务实的表现,也埋下了新的伏笔。所谓的“实质性的进展”,或许更多的是指双方建立了一种新的沟通机制和危机管控模式,而不是解决了多少实质分歧。 说到底,这种“拖”字诀,是当前形势下双方都能接受的唯一选择。对内,双方都有各自的经济和政治压力需要应对;对外,全球化的产业链和市场早已将两国深度捆绑,硬脱钩的代价谁都承受不起。 所以,一场艰难的会谈,换来一个暂时的休战,用时间换空间,用小妥协避免大冲突,这或许就是“还不错”的真实含义。 这个“成功的框架”究竟是一张通往真正和解的蓝图,还是仅仅为下一轮更激烈的交锋搭建的舞台?这场贸易休战又能持续多久?这一切,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