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微风]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特德·克鲁兹说,“中国是未来100年对美国最大的地缘政

[微风]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特德·克鲁兹说,“中国是未来100年对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威胁。中国正在与美国进行一场长达千年的战争,以谋求全球霸权。” 你看看,美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政客好多都是冷战思维,是你死我活思维,是老子天下第一思维,它不知道,世界上互利共赢,它更不知道什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了。 “千年战争”,这词儿听着就像是从什么史诗电影里抠出来的,充满了中世纪的决绝和悲壮。可这话偏偏不是编剧写的,而是出自一位美国资深参议员之口。 克鲁兹这番话,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于华盛顿的政治圈。它赤裸裸地揭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焦虑,一种无法理解、更不愿接受世界正在改变的偏执。 这种思维模式,把中美关系简单地定义成一场零和游戏,一方必须倒下,另一方才能站着,根本没有中间地带。 这种冷战思维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那场打得轰轰烈烈的科技战。你看看美国对芯片的管制,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从限制高端光刻机出口,到拉黑一长串的中国科技公司,其核心逻辑就一个:我必须在技术上永远压你一头,如果压不住了,那就干脆不让你跑。 这哪里是公平竞争?这更像是一个曾经的学霸,看到新来的同学成绩突飞猛进,第一反应不是自己更努力学习,而是想办法把人家的课本给撕了。 他们把技术优势当成了维持霸权的最后堡垒,任何可能动摇这个优势的行为,都被视为“战争行为”。这种心态,让他们看不到合作研发、共同进步的可能性,眼里只剩下封锁和遏制。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给这种封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去风险”。前两年还天天喊着“脱钩”,现在发现脱钩对自己伤害也大,就换了个词儿。可不管怎么包装,骨子里的东西没变。 所谓的“去风险”,本质上就是有选择、分步骤地“脱钩”,是害怕中国经济体量太大,一下子“脱钩”会把自己噎死,所以得慢慢来,一口一口地啃。这种策略上的调整,恰恰证明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既离不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和供应链中心,又打心眼里恐惧中国的崛起会挑战自己的地位。这种拧巴的状态,让美国的企业家们无所适从,一边是政府的政治压力,一边是市场的经济规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如果说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博弈还算是“文斗”,那么在军事上的动作,就更充满了冷战时期的影子。AUKUS联盟的建立,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强化,还有在菲律宾新增的军事基地,这一系列操作,像不像是在太平洋上重新编织一张包围网? 他们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维护印太地区的自由开放”,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冲着谁来的。这种拉帮结派、搞军事同盟的做法,和当年在欧洲搞北约来对付苏联,路数如出一辙。 他们似乎无法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一定需要通过军事扩张来实现,总以为中国强大了,就一定会像他们自己一样,到处驻军,到处干涉别国内政。 为什么他们就是理解不了“互利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概念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美国建国两百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世界之巅,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衰落,更没有遇到过体量相当、文明迥异的竞争对手。他们的世界观里,自己是“天选之子”,是规则的制定者,是世界的“警察”。这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思维惯性,让他们无法平等地看待任何一个国家。 当中国提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强调合作而非对抗、强调共同发展而非一家独大的全球治理方案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理解,而是去怀疑、去抵制,认为这背后一定有什么阴谋。 而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恰是这种思维的解药。它不搞意识形态输出,不拉帮结派,而是主张大家坐在一张桌子上,有事好商量,一起把蛋糕做大。看看“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下来,修建了多少铁路、港口,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多少实实在在的发展机会。 再看看金砖国家的扩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加入这个平台,寻求一个更加公平、多元的国际秩序。这些都不是靠武力威逼出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合作和共同利益吸引来的。这证明了,世界并非只有“你死我活”这一条路可走。 可惜的是,华盛顿的许多政客似乎被自己的“千年战争”叙事给困住了。在国内,对华强硬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是捞取选票的廉价工具。经济出了问题,怪中国;技术被超越了,怪中国。通过塑造一个强大的外部敌人,可以很好地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掩盖自身在基建、教育、社会公平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有效,但长期来看,只会让美国错失解决自身问题的最佳时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克鲁兹的“千年战争”论,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中国的“威胁”,而是美国自身深深的“不自信”。当一个国家开始沉迷于用千年尺度来构想与另一个国家的对抗时,说明它已经失去了引领世界发展的自信和胸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合作共赢才是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