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

2023年8月,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在北京60多平米的老房里度过95岁生日!没有鲜花也没有寿宴,唯一的生日礼物,是侄子送来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三学社画的祝寿字画......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北京某个老旧的小区里,6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时间仿佛停滞了,95岁的许鹿希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沙发上,指尖轻轻触摸着沙发扶手上的纹路,仿佛那是她与丈夫邓稼先的唯一联系,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但她依然在这座小屋中守望着一段永恒的记忆。   今年的生日没有热闹的寿宴,没有华丽的鲜花,也没有亲朋满座的祝福,唯一的仪式感是侄子许进带来的一幅幅祝寿字画一幅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另一幅来自九三学社的同志之手,红纸上的“寿”字在简陋的屋子里格外醒目,给这间老房子带来了一丝不常见的温暖。   许进提议拍一张照片时,许鹿希缓缓起身,走到客厅角落那尊邓稼先的铜像前,她挺直了微驼的脊背,那一瞬间,岁月的沉重似乎被铜像的光辉轻轻驱散,相机的快门响起,这是她近三十年来无数次与丈夫“合影”中的一张。   她珍藏着一盒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早年的照片里,她眉眼清亮,气质如兰;而随着时光流逝,皱纹爬满了眼角,唯独那尊铜像在岁月的流转中依旧光亮,许鹿希在这座没有电梯的老房子里已经住了五十多年。   1960年代,她和邓稼先一同搬进了这栋房子,多年来,家具从未换过,旧沙发、开裂的木桌、掉漆的衣柜,见证了他们的所有岁月。   这张沙发,还是邓稼先当年为招待杨振宁从单位借来的,后来单位因为“不方便搬送”让他们留下。邓稼先曾在这沙发上蜷缩休息,而许鹿希则常常坐在这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她常常恍惚觉得丈夫还在身边。   尽管国家曾多次提议为她更换宽敞的住所,她总是婉拒,“这里有稼先的气息”她甚至拒绝了侄子提议修缮门上的缝隙,她说:“这缝隙在稼先在世时就有,留着它,陪着我吧”这个小小的细节,仿佛是她和丈夫之间无言的承诺。   屋子里最显眼的,是那张邓稼先的照片,照片中,他穿着中山装,眼神坚定,书桌上的《邓稼先文集》也同样引人注目,那是许鹿希花了多年时间整理的成果,字里行间藏着她对丈夫的思念,也隐含着一个国家的记忆。   许鹿希的名字,也许很多人是通过她作为“两弹元勋夫人”的身份知道的,但她本身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   年轻时,她从北京医学院毕业,留校任教,成了神经免疫细胞化学领域的专家。1958年,邓稼先告诉她,“要去做件大事,今后恐怕不能顾家”,从那时起,她一边独自抚养孩子,一边在医院辛勤工作。   那些年,亲戚朋友不理解邓稼先的缺席,孩子也对父亲产生了怨言,许鹿希却耐心开导,告诉他们,丈夫是在为国家做光荣大事,她没有询问丈夫的工作细节,每次邓稼先回家,她都默默准备好他爱吃的饭菜,听他讲讲家常。   1964年,邓稼先参与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时,许鹿希正忙着照顾邓稼先的母亲。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坚信,这一定是丈夫做的事情。   在那段漫长的分离岁月里,许鹿希和邓稼先的唯一默契,便是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做贡献。   邓稼先因核辐射患上直肠癌晚期时,许鹿希终于能够常伴左右,她放下了手头的工作,亲自照料丈夫,为他擦身、喂饭,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她无尽的爱,邓稼先握着她的手流泪道谢,许鹿希只是紧紧握住,压抑着心中的痛苦与不舍。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坚强地说:“他已经圆满,我也得继续加油”此后的岁月里,她重新投入医学研究,直到75岁才从解剖教研室退休。   生日当天,侄子为她熬了一锅软乎的粥,买了几个包子和香蕉,这便是她的“寿宴”。饭后,她又坐在那张三米长的旧沙发上,阳光逐渐西斜,拉长了她的影子。那一刻,她似乎看见邓稼先从门外走进来,笑着说:“鹿希,我回来了。”   许鹿希一生朴素坚守,她的家国情怀并非口号,而是用她的一生在行动中诠释,她不仅是邓稼先的妻子,更是国家科研事业背后的默默奉献者她和邓稼先的故事,超越了儿女情长,成了整个时代的家国记忆。 (信源:百度百科——许鹿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