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被猜中了! 中美经贸磋商第一天会谈结束,美国国务卿表态说“不会因为经贸磋商而放弃支持台湾”。 第一天的会场里,大家措辞都很漂亮,还说要为后续峰会“创造条件”,场面也很体面,像是所有矛盾都能用技术性方案抹平,然而,会谈还没结束多久,美国国务卿的发言,就又开始触犯红线。 很多人听完直冒火,这不就是一边想在贸易上捞利益,一边拿台湾问题当杠杆吗? 其实,鲁比奥并不是第一次讲类似话,早前他在不同场合都强调,对台政策是长期立场,不会被短期交易撬动,因此,当经贸谈判需要对内“灭火”时,最省力的方式,就是重复一遍长期立场,以免被政坛或舆论解读成“用台湾做筹码”。 它抬高了“政治等式”的保守项,迫使经贸等式里的“技术性让步”更具体、更可核查,否则国内政治账对不上。 那么,中方的抓手在哪?三个方向:第一,把问题都拉回“文本与执行”,凡是能量化、能验收、能在既有机制内调整的,优先推进。 第二,把“不可谈”的红线用最少话语、最大行动信号化,减少误判空间;第三,在第三方场景里扩展缓冲区,比如区域供应链的替代路径与多边协调,让单一双边谈判不至于成为全部变量。 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对方政治口号不变的情况下,跑出经贸层面的“次优但可持续解”。 外交谈判不是骂战,关键不在话狠不狠,而在于你能不能把对方的口号逼回到条款里,美方要在台海表态,那就让它在经贸文本里付出对等的、能落地的确定性。 (每天更新,点进主页我们一起看世界!喜欢文章的可以帮忙点个关注点个赞~) 反过来,如果对等性不够,就维持筹码与节奏,不急于求成,真正的强硬,是能把对方的“政治宣誓”转化成“经济可执行”,而不是用情绪换取片刻痛快,大家怎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