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除了中国之外,美国估计也并不愿意看到台湾独立?道理其实很简单,台湾一独立八成就要爆发台海战争,美国可能并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 因为一旦“台独”红线被踩破,引发的台海战争绝对是美国不愿面对的噩梦,这背后的道理其实挺现实的。 对美国来说,台湾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战略棋子”的地位。维持台海“不和、不战、不独”的僵局,最符合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需求。 美国可以通过提升美台非官方关系、对台军售、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等手段,不断给中国大陆制造麻烦,牵制和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 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官坎贝尔就曾明确表态不支持“台独”,并强调美国支持的是与台湾地区的“非官方关系”。 这种策略意图使台湾成为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一枚活棋,而一旦这枚棋子要脱离棋盘走向“法理台独”,就会立刻打破美国精心维持的平衡,甚至可能把美国拖入它根本不想卷入的热战之中。 美国决策层心里很清楚,“台独”意味着战争,而且将是一场高强度的军事冲突。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就曾将台湾称为“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指出台海若发生战争会是一场灾难。 解放军近年来在台海周边的军事行动已从一般性演习转变为“解放台湾的彩排”,实战意味越来越浓。 从“联合利剑”到“海峡雷霆”系列演训,重点检验的是夺取制权、联合封控、精打要害等能力,这表明中国大陆具备坚定的意志和强大的能力捍卫国家统一。 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罗也承认,解放军的演练不再是单纯的演习,而是攻台的彩排。 一旦美国支持的“台独”挑衅引发大陆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美军是否要直接与解放军正面交锋?这对美国而言将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风险巨大且代价难以估量。 从经济利益角度看,台海爆发冲突会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冲击。台湾是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台积电更是占据了全球最先进芯片产量的八成以上。 一旦战火燃起,全球电子产业可能随之停摆,这种连锁反应是高度依赖芯片的美国经济难以承受的。 此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及全球经济深度交织,一场与中国的全面对抗或冲突,将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和金融市场,这显然不符合美国的经济利益。 美国也极度担心其在亚太乃至全球的霸权地位因台海战争而动摇。如果美国在潜在的台海冲突中示弱或直接失利,其盟友体系将遭受重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可能一夜崩塌,“美利坚治世”的现状可能崩溃。 这正是《经济学人》文章所担忧的:如果美国海军没有派出舰队,中国将一夜之间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美国在世界各地的盟友将得知无法指望美国。因此,美国更希望维持一种可控的紧张,而不是一场可能让其霸权地位彻底瓦解的摊牌。 实际上,美国对台政策一直充满内在矛盾,说一套做一套是常态。它一方面一再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独”,但另一方面又不断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强化对台军售,甚至炮制各种涉台法案,试图掏空一个中国原则。 这种“切香肠”式的策略,目的是在不彻底激怒中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 但美国也深知玩火的边界在哪里,它要的是“温水煮青蛙”,而不是“引火烧身”。当“台独”势力的冒险行为可能触发战争时,美国往往会出面降温,防止局面失控。 例如,在拜登政府希望与中方领导人进行接触营造氛围的微妙时间点,坎贝尔的公开表态“不支持台湾独立”,也被视为是在为局势降温,为中美对话创造条件。 所以,说美国并不愿意看到台湾独立,是基于其国家利益的冷酷计算。对美国而言,台湾是一张好用的牌,但绝不是值得为之赌上国运的战场。 维持当前这种“不统不独”的模糊状态,最符合美国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战略收益的目标。 美国试图让台湾永远成为其牵制中国的一枚棋子,而非一个导致自身陷入巨大风险的“独立国家”。 这也提醒我们,在台湾问题上,不仅要听美国说什么,更要看其做什么,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终究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