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10月13日,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宁死也要赢”的姿态。 事情得从 10 月初说起。9 号那天,中国商务部突然落地了稀土全链条出口管制新规,不只是开采、冶炼这些环节,连磁材制造的核心技术都圈进了管控范围,更狠的是 “0.1% 中国成分” 的规矩,把管控的手伸到了全球产业链里。 能这么精准出手,底气藏在多年的积累里 —— 全球 70% 的稀土产量、90% 的精炼产能都握在手里,从串级萃取到磁体制造的技术壁垒没人能轻易打破,2024 年稀土出口均价已经是进口价的 2.4 倍,早就不是单纯 “卖原料” 的阶段了。 谁也没料到,美国的反击来得比预想中更快更猛。10 号一早,白宫就宣布对中国 407 类商品加征 100% 关税,钢铝铜制品、汽车零部件、家具都在名单里,算上之前的税率,11 月起这些商品的综合税率得突破 130%。 可这强硬姿态下全是短板:美国高端制造离不开的钕、镝等稀土材料,70% 以上都得从中国买,本土连成熟的精炼技术都没有,跟澳大利亚合作建厂折腾了半天,还是卡在技术上没法量产。 关税刚落地,美国国内就乱了阵脚。本土家具企业因为成本暴涨直接缩减产能,药品价格预期要涨 30%,连特斯拉都因为稀土短缺推迟了产能计划。 华尔街的企业们急着游说政府,欧盟那边也没闲着,赶紧启动 47 个矿产项目想找替代,日本也加码跟澳矿合作,可要么规模不够,要么技术跟不上,根本成不了气候。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还想拉着七国集团搞软件出口限制,可科技行业早就喊出声,担心这种限制最后是 “自伤一千”。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候,10 月 25 号到 26 号,中美代表团在吉隆坡坐到了谈判桌前。中方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美方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围绕着关税、稀土管制这些核心问题谈了两天。 这场景跟德媒说的 “失控”“宁死也要赢” 比起来,多了层耐人寻味的转折,毕竟双方都清楚,真闹到两败俱伤的地步,谁也捞不到好处。 全球产业链早就把两国绑在了一起,F-35 战机缺了中国稀土可能停产,ASML 光刻机的物料供应也卡着脖子,中国对美出口虽然在往东盟、中亚转,但第三季度还是有 1000 亿美元的规模。 这场博弈从来不是谁 “赢” 谁 “输” 的问题,而是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更是对长期主义智慧的考验。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