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浙大教授”郑强,再次抛出惊人言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

“浙大教授”郑强,再次抛出惊人言论!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人工智能要是把劳动力废了,社会可能会混乱。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劳动力?”振聋发聩!   先看看现在的实际情况。这些年人工智能确实在抢活儿干,但抢的大多是重复性高、没啥技术含量的岗位。比如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以前一条生产线得几十号人盯着,现在换成AI控制的机械臂,几个人就能管整条线;还有银行里的柜员,现在自助机、手机银行能办八成以上的业务,柜台岗位肉眼可见地在减少。   但你要是以为这就完了,那也太片面。人工智能淘汰旧岗位的同时,也在造新岗位。就说那些机械臂,得有人设计吧?得有人编程吧?出了故障还得有人维修吧?这些岗位以前根本不存在,现在成了香饽饽,而且工资比流水线工人高不少。还有AI训练师这个新职业,2023年国内相关岗位需求同比涨了40%,月薪普遍能到两万以上,这都是人工智能带出来的新机会。   再说说中国的劳动力特点。咱们不光人多,这些年劳动力素质也在提升。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比已经超过25%,比十年前翻了一倍还多。这些人可不是只会干体力活的,他们能搞研发、能做设计、能玩数据分析,这些活儿人工智能暂时还拿不下。就像AI能写稿子,但写不出有深度的调查报道;AI能画画,但画不出有情感的艺术创作,这些都得靠人来做。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AI都能写代码、能做会计了,以后白领也得失业。但你仔细想想,AI做会计,也就是能算算账、报报税,真遇到复杂的财务分析、税务筹划,还得靠专业会计来判断;AI写代码,也只是能写些简单的基础代码,复杂的系统架构设计、核心算法研发,还是得靠程序员来搞定。人工智能更像是个工具,能帮人减轻负担,但没法完全取代人的思考和判断。   而且中国政府也在做准备。2024年出台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里,专门提到要应对AI对就业的影响,一方面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2023到2025年计划培训两千万人次,帮传统劳动力转型;另一方面鼓励发展AI难以替代的产业,比如文化创意、养老服务、医疗护理这些需要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的领域。就像养老行业,现在国内60岁以上老人都快3亿了,AI能帮忙监测老人健康,但陪老人聊天、照顾老人生活,还得靠护工,这行现在缺口大得很,未来只会更缺人。   再看看实际案例。深圳有家电子厂,2022年引入了AI生产线,淘汰了300多个流水线岗位,但同时新增了80多个AI运维、设备研发岗位,还把一部分被淘汰的工人送去培训,最后有120多人转岗到了技术岗位,工资反而涨了。还有杭州的一家电商公司,用AI做客服后,原来的客服人员一部分转做了AI训练师,一部分转做了客户关系管理,不仅没失业,工作内容还更有技术含量了。   当然,也不能完全忽视风险。要是有些地方不注重劳动力转型,真可能出现局部的失业问题。但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元的产业结构,总能找到新的就业空间。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也淘汰了不少岗位,但后来服务业、互联网行业起来了,反而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转型反而推动了经济发展。   郑强教授担心社会混乱,这种担忧可以理解,但有点过于悲观了。人类历史上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就业变革,从蒸汽机时代到电力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每次都有人担心失业,但最后都证明,技术只会推动社会进步,不会让人类无路可走。人工智能也是一样,它会改变就业结构,但不会把劳动力全废了。   再说了,中国现在还在推动产业升级,很多高端制造业、新兴产业都需要大量人才。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00万辆,带动了电池研发、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一系列相关岗位需求,这些岗位都需要懂技术的劳动力,人工智能不仅不会取代这些岗位,反而会催生更多这样的岗位。   还有农业领域,现在中国在搞智慧农业,用AI监测农田、控制灌溉,但种地还是得靠人,只是从“靠天吃饭”变成了“靠技术吃饭”。以前农民凭经验种地,现在农民得会用手机看AI分析的数据,会操作智能农机,这也是一种转型,而且转型后的农民收入更高,工作也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