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又教会中国实战一招,美国军队已经开始使用了!俄乌战争一大特点就是,数不清的远程攻击无人机,持续不断纵深打击轰炸! 10月25号,俄罗斯卫星网明明白白报了数据,俄军防空部队一天之内就打下281架乌克兰的固定翼攻击无人机,看着数量吓人,可这还只是乌军一方的规模。 俄军那边玩得更狠,他们常用的天竺葵2和天竺葵3巡航导弹式喷气无人机,经常一天就出动500到600架,铺天盖地往乌克兰阵地和后方设施扑,炸得乌军防线漏洞百出,后勤补给也频频断档。 可这么多无人机扑过来,防守方的麻烦也不小,首先就是防空导弹拦截太不划算,一枚防空导弹动辄几十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而一架简单的攻击无人机成本可能就几千、几万美元,用导弹去拦,打多少亏多少,长期下来谁都扛不住。 地面雷达探测也费劲,很多攻击无人机个头小、飞行高度低,还可能涂了吸波材料,雷达屏幕上的信号特别弱,很容易跟飞鸟、杂波混在一起,等雷达发现的时候,无人机可能都快到目标头顶了。 有人说用第四代战机去超低空拦截行不行?答案是真不好使,四代机速度快、机动性强,可超低空飞行的时候,气流乱、障碍物多,操控难度特别大,而且无人机飞得慢,战机跟在后面拦截,很容易因为速度差太大导致失控坠毁,之前就有国家试过,没成功还损失了战机,太得不偿失。 激光武器看着挺厉害,瞬间就能烧穿无人机机身,可它也有短板,部署地点太固定,只能守着重要目标设点,没法跟着战线移动,而且射程有限,遇到雾霾、雨雪天气,激光的威力还会大打折扣,覆盖区域也窄,要是无人机从不同方向过来,激光武器根本顾不过来。 中国早就盯着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作战模式研究了,一方面在改进自己的无人机技术,比如给攻击无人机加装机载预警设备,让它能提前发现防空雷达,还优化了飞行路径算法,让无人机能贴着地形绕开拦截点;另一方面也在搞低成本的反无人机装备,比如便携式电磁干扰枪,士兵扛着就能用,一开机就能干扰无人机的导航信号,让它失控坠落,成本比防空导弹低多了。 美军更是行动迅速,已经把从俄乌战场学到的经验用在了实际装备升级上,他们给陆军的斯特瑞克装甲车加装了激光反无人机模块,还开发了“郊狼”自杀式无人机,专门用来拦截对方的攻击无人机,这两种装备配合起来,一个负责远距离探测干扰,一个负责近距离撞击摧毁,成本低还好用,最近在美军的演习里已经多次测试,效果还不错。 不光是装备,战术上的变化也很明显,以前美军对付无人机,主要靠空军的战机和防空导弹部队,现在他们开始把反无人机任务下放到步兵班组,让前线士兵自己就能应对低空慢速的攻击无人机,不用再等后方支援,反应速度快了不少。 中国也在调整战术,比如搞“无人机蜂群”和“反无人机蜂群”的对抗训练,让多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同时也训练部队怎么用多种手段配合反制,比如先用电磁干扰切断无人机和操控员的联系,再用小型无人机带着炸药去撞击,最后用高射机枪清理漏网之鱼,一套组合拳下来,拦截效率提高了不少。 美军则更注重无人机的协同作战,他们最近测试了F-35战机指挥“忠诚僚机”无人机作战,让战机飞行员在天上就能控制多架无人机,前出侦察、吸引火力,甚至直接发起攻击,这种模式其实就是从俄乌战场的无人机群作战里得到的启发,只不过美军把它和先进战机结合得更紧密了。 反无人机的技术也在跟着升级,中国搞出了“天网”反无人机系统,用无人机带着一张大网,飞到敌方无人机旁边把它网住,然后带着它一起降落,既能捕获无人机获取情报,又不会像导弹那样把无人机炸碎,后续还能研究对方的技术;美军则在测试微波反无人机系统,用高能微波束一次性干扰一片区域的无人机,不管是单个来还是成群来,都能一次性搞定,适合保护大型基地或者集会场所。 现在再看俄乌战场的无人机作战,已经不是简单的“放飞-攻击”模式了,而是形成了“侦察-干扰-攻击-评估”的完整闭环,中国和美国都在跟着这个节奏调整自己的作战体系,比如中国的无人机已经能和卫星、预警机、地面部队实时共享数据,发现目标后几分钟内就能发起攻击,攻击完还能立刻回传毁伤画面,方便后续调整战术。
